圣萨尔瓦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2006年米洛舍维奇葬礼遗体葬在自家庭院
TUhjnbcbe - 2024/4/6 15:00:00
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句话用在南斯拉夫身上是再贴切不过。

从一战废墟上崛起的南斯拉夫,却又在北约的大举扩张中消逝,不到80年的时间里一分为七。

南斯拉夫由铁托一手托起,却又在米洛舍维奇手中陨落。

如果说铁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英雄,那么米洛舍维奇却是盖棺难论定,一直在争议中永存。

作为南斯拉夫衰落历史最接近的亲历者,米洛舍维奇随之起落不定,最终背负着争议而病逝于海牙国际法庭的监狱中。

年的3月18日,他的葬礼在贝尔格莱德举行,5万多市民涌向街头向他致哀,最后遗体葬在自家老宅的庭院中。

1、“巴尔干不死鸟”折翼海牙

年3月11日,被西方口诛笔伐的前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猝死于狱中。

曾经堂堂一国总统,竟然在64岁时候就死于心脏病。

这个人向来被称为“巴尔干不死鸟”的人,却终究死去,无论他是否带着屈辱、愤恨、遗憾,他的死都是不得其时。

他的去世使得审判被迫中止,虽然海牙南联盟国际法庭表示将正式公布米氏种种罪行材料,但是人亡政息,一切都没有现实意义。

自从米洛舍维奇的死讯传出后,从3月12日开始,塞黑全国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哀悼活动。

3月份的贝尔格莱德正处于春寒料峭时节,数万名民众聚集在塞尔维亚社会党的总部,一起参加对米洛舍维奇的“哀悼、怀念和团结”活动。

很多人在暴雨中伫立,他们中不乏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但更多的是那些普普通通的公民。

3月15日这一天,塞尔维亚的天空依然是细雨绵绵,但是依然有数万民众驻留在街头,他们的目光朝向机场方向。

在那里,塞尔维亚民族的儿子米洛舍维奇的灵柩将被从荷兰运回,人们要迎接他回家。

当米洛舍维奇的棺椁被运下飞机后,人们将一面塞尔维亚三色旗覆盖在上面。

随后,米洛舍维奇的遗体被护送到贝尔格莱德市博物馆暂时停放,当天就有多塞族人前来瞻仰志哀。

18日这一天,他的灵柩运至市中心议会大厦前,有来自各地5万多名群众参加塞社会党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为他致哀。

当然,这一切与时任塞尔维亚政府无关,作为与米洛舍维奇竞争上台的对手们,是不可能同意为他举行国葬的。

在米洛舍维奇遗体告别仪式上,不但有来自塞尔维亚和黑山的人,还有从波黑和克罗地亚赶来的塞族人,他们带着鲜花,点起烛光,流下眼泪送他最后一程。

当灵车启程向波扎雷瓦茨进发时,人群或是默默地跟随在后面,或是奔跑着护翼在灵车的两侧。

沿途等候想要看到米洛舍维奇最后一眼的人们,纷纷将手里捧着的鲜花抛飞到灵车上、棺椁旁,以寄托他们的哀思。

最终在波扎雷瓦茨老宅举行的葬礼属于私人性质,只有人参加。

远在俄罗斯的他的夫人和儿子,虽然得到塞尔维亚政府的赦免,但是由于北约组织对她们母子的通缉令没有撤销。

出于安全考虑,他们没有敢于回国参加米洛舍维奇的葬礼。

但是米洛舍维奇的妻子米拉写了一封信,让人在葬礼上宣读,以表示她和孩子们的悲痛和不舍。

事实表明,米洛舍维奇与妻子米拉恋爱、结婚都在3月份,年的3月米洛舍维奇安眠在自家老宅,而他的结发妻子却在莫斯科避难,临终都没有看上最后一眼,实为人生憾事。

终点又回到了起点。出生于二战时期的米洛舍维奇,几经人生沉浮,历经国家数度分裂,最终更是被自己热爱着的塞尔维亚人拱手送到海牙受审。

在他受审期间,他手创的南联盟也于年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

南斯拉夫和南联盟相继成为历史名词,随后的米洛舍维奇自己也追随着铁托走进了历史。

在离奇死亡后,米洛舍维奇终于又能够回到他在波扎雷瓦茨的老宅。

当然,这次他不是自己走回来,而是被拥护他的人们默默地送回,从此他长眠在自家老宅的庭院中。

虽然棺已盖上,但是对于米洛舍维奇的功过争论却久久不息。

在塞尔维亚族人的心目中,米洛舍维奇是抵抗西方强权的“民族英雄”。

而阿尔巴尼亚族、克罗地亚族民众则视他为“南斯拉夫灾星”,甚至是欧洲“最邪恶的势力”。

这种两极化的评价固然有其根源,这是因为在米洛舍维奇执政期间,南斯拉夫经历了二战以后最震荡不安的历史。

但是无论外界再说什么,无论是对他的爱恋还是对他的仇怨,甚至是荣誉和罪责,这一切的纷纷扰扰从此再与米洛舍维奇无关了。

其实这些早就与他无关,当他的事业比他的生命更早地化为灰烬时就已是这种状况。

2、“巴尔干火药桶”再度爆发

自古以来,沉默的喀尔巴阡山一直默默地记录着一次次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和爱恨情仇。

这里有可能是世界上民族、宗教极度错综交杂的一个相当典型的地区,因而在欧洲人眼里,巴尔干历来有“火药桶”之称。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在萨拉热窝的枪声中拉开序幕,这也正应了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断言,“欧洲迟早要为巴尔干打一场世界大战”,然而这绝不是最后一次。

在铁托的领导下,二战后的南斯拉夫曾经是欧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衣食住行几乎鲜有出其右者。

在当时,汽车还是奢侈品的欧洲,南斯拉夫却已经是家家必有一辆,甚至有的家庭还有两辆以上,而且这里的葡萄园、中世纪的古堡以及现代风格的酒店比比皆是。

可是,谁又曾想到,和平的辉煌下却隐藏着分裂的端倪。

当时的南联邦有六个共和国和两个自治省,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宗教,使他们本来就时常处于对立之中。

然而依然是这位铁托先生,凭借着个人的权威和一视同仁的政策,使得这艘南斯拉夫“联合号”安稳地行驶在多瑙河上。

然而自从年铁托去世后,局势悄然改变。

从第二年起,科索沃这个被阿尔巴尼亚族和塞尔维亚族都视为圣地的自治省就不再平静,率先出现冲突的征兆,并且一步一步地发展成为民族危机。

而当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前夕,南联邦的各种矛盾也迅速激化。年科索沃出现独立苗头,米洛舍维奇毫不犹豫将坦克开进塞尔维亚最南端的省份。

独立势力虽然被镇压下去,但是当多年来积压的民族矛盾和种族问题不断爆出后,分裂几乎是不可改变的趋势。

而米洛舍维奇作为南斯拉夫的领导人,当然不愿意看到国家的分裂。

在别无办法之下,只能试图以武力来保持国家的统一,然而这更是激起其它各民族的反抗。

中世纪盛行的屠杀再次启动,而这也埋葬了他们共同搭建并生活的家园。

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和马其顿先后宣布独立,剩下的难兄难弟---塞尔维亚和黑山抱团取暖,成立南联盟这一个松散的联合体。

在这个过程中,反抗、镇压,分裂、屠杀一直是其中的主旋律。

先是克罗地亚境内的塞尔维亚人反对克罗地亚独立,要求并入塞尔维亚,他们的武装控制了克罗地亚与波黑接壤的塞族地区。

同样的情况在波黑也在上演,于是,克罗地亚和波黑都发生了战争。

作为同宗同族的塞尔维尔旗帜鲜明地响应在克罗地亚和波黑境内的塞族人的呼声,并支持他们的行动,

于是塞尔维亚部队开进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与当地的武装发生冲突。

年8月起,仅在武科瓦尔就发生长达87天的战斗,就有3万多名克罗地亚人死亡。

年3月开始的波黑战争更为惨烈,当穆族和克族人宣布波黑独立后,塞族就立刻宣布成立塞尔维亚共和国,为争夺控制区双方武力相向,引爆二战后最大规模的地区战争。

波黑战争持续时间长达3年零8个月,死亡人员近28万,有多万人沦为无家可归无饭可食的难民,近九成的经济和基础设施遭到摧毁,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多亿美元。

这场战争打得各方筋疲力尽,害得各族伤痕累累,最终在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干预下,米洛舍维奇与克罗地亚和波黑三国领导人在年底坐在一起会谈,最终达成波黑停战协议。

克罗地亚重新收回武克瓦尔,而波黑变成一个独立国家,但是境内却形成由穆克联邦和塞尔维亚共和国分别治理的实体,血腥的波黑战争至此方告终结。

至此,米洛舍维奇虽然已经放弃“大塞尔维亚”的宿愿,但是科索沃却成为勒紧米洛舍维奇命运的最后的绳索。

科索沃有九成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人,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但科索沃留下来的九成以上的历史遗迹却是属于东正教,而那是塞尔维亚人的信仰。

可以说,科索沃对阿族和塞族的重要程度,与耶路撒冷对于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具有相同的意义。

年,当科索沃局势再次趋紧时,米洛舍维奇派出军队予以维持局面,但是西方国家却要求撤军,允许科索沃独立。

已经退无可退的米洛舍维奇拒绝让步,于是西方“别无选择地”开始对南联盟进行78天的狂轰滥炸。

在美国和北约的步步进逼之下,明知结局的米洛舍维奇却犹如堂吉诃德一样,徒劳地对抗西方的大军压境。

然而数千人死亡、上百万人流亡,以及近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使得南联盟几近崩溃。之后,米洛舍维奇只得同意联合国派维和部队进入科索沃,从此后南联盟再失一地。

3、是非成败转头空

米洛舍维奇虽然已经逝去,随之离去的是他一手打造的南联盟也不复存在,但是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在巴尔干这块土地上的战争,却依然影响着后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

南斯拉夫解体并一分为七,尤其是科索沃的独立,给现代史学界和国际关系学界以极大的触动。

他们不断地探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而米洛舍维奇在其中的功过是非,也屡屡被人提及。

首先,西方社会视米洛舍维奇为“巴尔干屠夫”,实际上他却是各族纠葛的一个主要载体。

海牙国际法庭代表西方国家指控米洛舍维奇屠戮25万人命,令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犯有“危害人类罪、种族屠杀罪和战争罪”等,但被他全部拒绝。

他坚持认为所做的一切是在捍卫塞尔维亚族的利益,所谓的“建立大塞尔维亚”是塞族敌人的发明创造。

尽管米洛舍维奇不承认自己主张“大塞尔维亚”主义,但巴尔干战火的燃烧,参与其中的各民族的狭隘民族主义绝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南斯拉夫境内民族众多,一直到年以前,从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来容纳这些民族。

他们先后被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占领,并被阿瓦尔人、法兰克人、匈牙利人、威尼斯人、奥地利人和法国人所占领。

东部地区多信奉东正教、伊斯兰教,西部地区多信奉天主教。在这块不大的土地上三种相互对立的宗教意识形态,使得民族争斗不断,战乱频繁。

特别是在二战时南斯拉夫被德意志法西斯分割占领,被挑起的民族主义思想大涨,在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人被血腥屠杀。

而在塞尔维亚,则是轮到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遭到种族清洗。

这些民族冲突在铁托的铁腕统治之下,都暂时地隐藏起来。

然而当东欧巨变袭来,再加上北约东扩,首当其冲的南斯拉夫就被北约给盯上,并且其内部的民族矛盾正是可以挑拔的载体。

于是各种民族独立的思潮在南斯拉夫境内传播,再加上一些民族极端组织的推波助澜。

长期被压抑的矛盾不断迸发,于是其它民族对塞尔维族一贯的主导地位提出挑战。

米洛舍维奇作为一名塞尔维亚领导者,当各个加盟共和国纷纷想要独立时,米洛舍维奇除了坚持塞尔维亚民族利益,通过民族主义寻找出路外,其他可以选择的道路已经没有了。

于是他在年掀起一场全南范围内塞族、黑山族人声援科索沃塞族、声讨“联邦主义”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并且创造了一种动员数万塞族群众在各城市、各共和国间进行大串联、大“进军”的运动方式。

他希望通过这股歇斯底里的“米洛舍维奇狂飙”,在南联盟形成塞尔维亚占统治地位的局面。

米洛舍维奇大搞“群众运动”造成的震荡可想而知,各族纷纷采取措施进行反制,矛盾更加激化,行动更为激动。

最终一系列的分裂和战争,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米洛舍维奇及塞族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固然对南联盟的内乱难辞其咎,但事实表明塞族才是这次动乱最大的受害者。

波斯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塞族居住区,在经历上个世纪90年代的巴尔干战火后,早已脱离贝尔格莱德。

塞族的文明发祥地科索沃也于8年独立,科索沃原有塞族人口绝大部分除被迫逃亡外,剩下的大都在阿族迫害屠杀的阴影下苟延残喘。

而米洛舍维奇本人也被当作战犯到海牙国际法庭监狱,并离奇死于狱中。正所谓尘归尘,土归土,一切回归自然。

其次,米洛舍维奇并非天生反美,而是被形势所迫。

与所谓米洛舍维奇是“反美斗士”的宣传相反,上台之初的他不仅没有表现出一点反美反西方的样子,当时还一度成为整个东欧最亲美、亲西方的领导人。

米洛舍维奇一手推动成立新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时,他推举亲美政治家乔西奇为首任总统。

堪称奇观的是,他还邀请美籍塞尔维亚富豪米兰·帕尼奇来担任总理。

当然,米洛舍维奇这样做只是为了向美国和西方示好,他不会把自己的权势真的交给别人。

米洛舍维奇不是铁托分子,不反私有化,至少在西方反对他之前也完全谈不上反美反西方。

当他发现美国和北约实际的意图就是将南斯拉夫进行肢解分拆,他无论怎样讨好美国都不会产生任何效果,他当然会将帕尼奇搞掉,并且重拾他的大塞尔维亚主义。

因而可以更大概率地认为,米洛舍维奇这个民族主义者也是迫于无奈才当上的。

但是不管米洛舍维奇的民族主义主观上是否真诚,客观上他的统治不仅伤害了前南的非塞族人民,而且也伤害了塞族。

因而可以说,米洛舍维奇在巴尔干奏响了一曲悲歌。

参考文献:

[1]金雁,谁葬送了南斯拉夫,经济观察报,年4月24日,

[2]金重远,评米洛舍维奇的历史命运,探索与争鸣,(4)

1
查看完整版本: 2006年米洛舍维奇葬礼遗体葬在自家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