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萨尔瓦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不只赌场这样的澳门,很多人没见过
TUhjnbcbe - 2023/10/30 18:55:00

提起澳门,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大三巴牌坊”。“大三巴牌坊”本是“圣保禄教堂前壁”,“大三巴”为“圣保禄”葡文音译,它坐落在澳门半岛中西部大炮台山的高地上,是澳门的经典地标。

教堂和牌坊,两种来自不同文化圈层的建筑在澳门合二为一。西方海洋文明在澳门扎根、生长,在漫长的岁月里,与中华传统文化融会贯通,构成了澳门多彩的底色。

融合共生的文化特质显然不止一座牌坊,还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澳门的各个角落。《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在文章《在澳门历史城区,感受年多元文化共生》中,用文字帮助我们抵达澳门多元的文化空间。

让我们回归文字本身,感受澳门在海洋文明冲击下,年来的不同寻常。

我们得到《国家人文历史》的授权,现在将这篇关于澳门多元文化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大三巴牌坊在蓝天下。

大三巴牌坊在蓝天下。

在澳门历史城区

感受年多元文化共生

文|刘瀛璐

年北京世园会澳门“荷园”展区,从妈祖阁牌坊进入,一块“洋船石”上绘有彩色帆船,寓意西方文明穿海至澳,园内仿建的澳门港务局大楼回廊以颇具印度色彩的尖拱券装饰,连接园路里的中西式廊道,让澳门作为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镇的形象呼之欲出。

澳门,一座填海造陆面积占到总面积三分之二的海上城市。

如今,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这里的海陆交通更加完善。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上,文化交流有过几次高潮,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西方文化的传入,这一次传入的起点从时间上说是明末清初,从地域上来说就是澳门。”历史原因,在多年欧洲文明的浸润下,东西文明的融合让澳门成为一个别具风貌的地域。城市建筑,则是除却“土生葡人”“葡国菜”之外,最能直观折射这一特色塑造过程的载体。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西式建筑群与中式传统建筑比肩辉映,也有结合东方元素改良后的西方建筑体深入生活,营造出一种多元和谐共生的状态。年,包含20个历史建筑在内的“澳门历史城区”成为中国第31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作为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中西特色建筑共存的历史城区,是多年来澳门文化精华所在。

澳门历史城区年被列入世界遗产,

这里见证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碰撞,以及完美共存。

01

天主圣名之城“

西洋建筑传入中国,自澳门始。应了达·伽马那句著名的“我寻找基督徒和香料”,宗教成为文化扩张的敲门砖,教堂则大张旗鼓树立存在感。17世纪以前,澳门建筑仍以中式为主,随着西方文明的引入,才使得城市面貌立体丰富起来。

年葡萄牙人进入和租居澳门,耶稣会士随商队前往澳门传播天主教。年,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宣布成立澳门教区。因此16世纪中期以后,澳门成为天主教传教士在东方的传教基地。其他教会教士如方济各会士()、奥斯定会士()、多明我会士()亦相继来澳门传教,并不断兴建教堂作为传教场所。使得几百年来,除佛教、道教外,澳门吸纳共存了天主教、基督教、巴哈伊教、伊斯兰教、神慈秀明会、摩门教等外来宗教,蕞尔之地林立着40多座庙宇,20多间教堂。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人称为“花王庙”的圣安多尼堂(),是教徒证婚之处;因为临近麻风院,也被称为“发疯寺”的圣望德堂();供奉航海保护神的圣老楞佐堂();中国人称“板樟庙”的圣多明我堂(),即圣母玫瑰堂等。在这些教堂中,以圣望德堂、圣老楞佐堂和圣安多尼堂最著名,至今仍在,并称澳门三大古教堂。如此景象,也就不难理解澳门享有“东方梵蒂冈”“天主圣名之城”“满天神佛之地”的盛名了。

年7月2日,工作人员对澳门大三巴牌坊进行清洁工作。

大三巴牌坊近年遭受鸽粪污染,铜像受风雨侵蚀严重。

其实在葡萄牙占据澳门的多年历史上,之前年的建筑还多在中西泾渭分明的路线上发展着,在经历自然灾害、火灾等意外重建后的一批19世纪中后期建筑上,才开始出现交融的痕迹,也就是说,“华洋杂处”的局面实际发生在一百多年前。东西方文化经历了一个互相接受的过程之后,才呈现出今日的风采。比如教堂中较新建成的一批中,年建成的圣方济各堂,每逢春节,会贴上春联营造气氛,教堂里的“天母圣后像”颇具“国风”,仔细看来竟是中国女性面容、装束,左手抱着穿传统中式服装的孩童,右手挥舞红绸。据说被塑造得酷似妈阁娘娘的圣母像,为的就是让路环岛的渔民接受。像这样的“洋观音”在澳门并不少见,西望洋教堂前的高台上,大理石圣母像慈祥庄严,双手合十,面临大海,人称“望海观音”。圣母玛利亚的本土化效果没有不伦不类,反而有一种莫名的和谐。

早期的教堂多采用巴洛克风格建筑,进入19世纪,受欧洲流行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影响,富有葡萄牙传统建筑风格的澳督府、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岗顶剧院、折中主义风格的关闸拱门等等,百花齐放。直到今天,它们的存在也使得澳门成为中国境内现存西式建筑最古老、最密集的地方,延续着原有功能,成为当地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西式建筑风格糅合东方元素的各种变体,也开始崭露头角,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变成澳门城市象征。

02

石头上的布道

“大三巴牌坊”本是“圣保禄教堂前壁”,坐落在澳门半岛中西部大炮台山的高地上,“大三巴”为“圣保禄”葡文音译,“牌坊”是其形似中国传统牌坊。教堂与牌坊这两样完全来自不同文化领域的形式,就这样合二为一,变成澳门最知名的形象名片、打卡胜地,大抵是因为澳门融合共生的文化特质在它的身上反映得最为复杂和具体。

西方绘画中的大三巴牌坊。

圣保禄教堂最早建于年,在年和年先后发生几次大火而烧毁重建。年,当新的圣保禄教堂开始在原址重建时,被调整到南北朝向,而非天主教规制的东西朝向,暗合着耶稣会对中国传统习俗的尊重。年教堂落成,年加建的前壁和石阶完成,是当时远东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有《澳门纪略》记载:“寺首三巴,在澳东北,依山为之,高数寻,屋侧启门。制狭长,石作雕镂,金碧照耀,上如覆幔,旁绮疏瑰丽。”

在这期间,年,圣保禄学院毗邻大教堂建成,这所传教士神学院设了中文、拉丁语、修辞学、哲学、数学、天文历算、物理学、医药学及艺术课程,仿照欧洲大学的考试制度,凡入学修满课程经过考试合格者,颁给学位证书,成为东方第一所西式大学。创办伊始目的在于培养日本传教士,但久而久之,在该学院攻读毕业而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有约多人,占明清时期入华传教的一半左右,几乎等同于传教人才培养基地。在该学院学习的中国天主教徒也约有30多人,毕业后回内地参与传教。圣保禄教堂成为圣保禄学院的附属,构成了来往鼎盛的地带,时下有诗描绘,“相逢十字街头客,尽是三巴寺里人”。

年,一场大火把圣保禄学院和教堂付之一炬,学院留下了部分地基,教堂仅余前壁和壁前68级石阶,却凭借东西方文化在其之上彰显出的碰撞和对话,成为澳门最富有历史价值的瑰丽遗产。从正面看,这是一个典型的宽23米、高25.5米的巴洛克风格雄伟面壁,构图丰富、比例匀称,上下五层的很多细节和韵味上,都带有清晰的东方文明烙印,同时一些反天主教传统的形式和内容也跃然壁上,有葡国学者总结,其“使用新的艺术图形,无论是中文字,还是当时对于欧洲宗教建筑艺术仍陌生的东西,是大三巴牌坊这一宗教艺术建筑最有特色的方面”。而将欧洲古典元素与东方装饰图案相结合,从而更加顺畅地向当地解释天主教教义,被誉为是“石头上的布道”。

03

入乡随俗

大三巴牌坊一共五层,层层精美,细节值得玩味。

大三巴牌坊的奠基石,上有奠基年份年。

以第三层的雕刻尤为精妙:中心位置设神龛安放圣母像,神龛周围被6名脚踩“祥云”的天使围绕。圣母雕刻两侧,是生命之泉和柏树。再往外则是圣母保佑商船和圣母踏龙头的雕刻。“圣母踏龙头”部分,圣母合十双手站在龙形神兽之上,雕刻右侧以中文直书“圣母踏龙头”。曾有人将其解读为征服中华文化,其实《启示录》中早称“有一条火红的大龙,有七个头……就是那远古的蛇,号称魔*或撒旦”,可见此处暗合的是战胜敌对天主的魔*,而并非不尊重传统。右边对称位置上则是生命之泉及一只西式帆船,上有海星圣母。

两组雕刻再往外是两组横卧雕刻,左侧一恶魔被箭穿胸露出穷凶极恶的面目,以中文书“*是诱人为恶”;右侧一具骷髅手执弓卧倒在地,中文书“念死者为无罪”,这两组景象又与佛教劝世人修行、远离罪恶的理念不谋而合。三层最侧角处,设有中国石狮造型的滴水口,巧妙点缀向中国传统设计致敬。在其他地方,还有着代表日本菊花式样的雕刻,被认为与当时日本作为资方重建有一定关系。

大三巴第一层有三道主要大门,中间主门门楣上写有拉丁文“MATERDEI”意为“天主圣母”;第二层主题是耶稣会四圣徒。自左至右为博尔吉亚、罗耀拉、沙勿略、贡萨格,每个铜像底座上均有代表其名字的字母。中间门洞两旁各雕刻有一棵《圣经》中常出现的棕榈树;第四层设有耶稣神龛,两侧有耶稣受难的刑具浮雕;第五层设计成三角形的楣顶,中央一青铜鸽子,两侧为太阳、月亮和星辰。楣顶安放铁质十字架,作为天主教信仰标志昭示各方。

在教堂焚毁再无法重建后,只有前壁留存,似是命运有意将这一中西文化杂糅的精华遗留在世,以彰显中西建筑设计在意念上的相通、借鉴和表演。如今,透过壁上的门洞,远处是现代建筑穿透而来,大三巴成为地标供后人回忆那些文化交汇的时刻。

拾级而下,如果仔细观察,台阶与石壁并不完全对称,有些偏离,结合当时状况可能是为了节约成本顺地势而成的原因。随着大三巴成为热门景点,随之延伸开去的大三巴街也成为澳门手信、风味饮食的集散地,来往交织热闹不已。不同于正面的精雕细琢、人来人往,大三巴背面靠铁架支撑,布满了幸免于火灾的斑驳,仿佛树立起了一道时光屏障。葡国学者山度士曾感叹“不屈的士兵面对时代与命运的挑战,在仍然雄伟壮丽的大石级上只留下了能与罗马最华丽的建筑媲美的其教堂的历史正面,一位泯灭往事的孤独见证人。”也许是对大三巴之美的最佳注解。

04

中西交错

澳门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特色,不仅体现在天主教堂带上中国特色、佛教寺院供奉西洋罗汉上,还来自教堂与寺庙林立,中西交错搭配的和谐之中。在有限空间内,密集的布局,一中一西,亦中亦西,把澳门变成了真正的“东西方建筑艺术博物馆”。

哪吒庙紧邻大三巴牌坊

中西方建筑在并不广阔的空间内并存。

行走于此,仿佛看到百年来的前尘往事。

紧靠大三巴牌坊,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哪吒庙,宽4.5米,深8.4米,该庙创建于年,供奉哪吒神像。门廊前题有“何者是前身漫向太虚寻自我,吾神原真道敢生多事感斯民”,横批“保民是赖”。它轻巧别致的形象,映衬着大三巴牌坊的敦厚雄伟,别有风味。每年五月十八,哪吒庙会有盛大的哪吒出游活动。

这种“配搭”在澳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供奉天后的妈阁庙与供奉葡萄牙航海主保的圣老楞佐教堂比邻而居;葡萄牙人聚居区亚婆井前地旁坐落着郑家大屋;葡人“大会堂”岗顶剧院与中国富绅何东园林式旧居同场争辉;在澳门中心地带的议事厅前地,既有中国商人聚会交流的三街会馆(关帝庙),也有葡人的慈善机构仁慈堂;中国富商大宅卢家大屋则与天主教主教座堂相交而立。年建成的卢家大屋,中国园林造型曲径通幽,湖光山色之中,也点缀着异域风情,其中的春草堂便是一座西式厅堂,融汇于小桥流水之中。更典型如郑家大屋,中式门楼,内部带有欧洲风情的天花板、门楣窗楣式样、檐口线和源自印度的云母窗片尽显中西荟萃。

澳门历史城区由诸多重要历史建筑物联结而成,呈现着海港城市和传统中葡聚居地文化融汇交流的特色。每年,妈祖诞、哪吒诞、土地诞、观音诞,吸引着成千上万信众去庆祝。逢农历除夕和三月二十三天后诞辰,四方香客云集,妈阁庙上紫烟弥漫,一派祥和,是为澳门八景之一的“妈阁紫烟”。与此同时,延续了几百年的苦难耶稣像巡游、花地玛圣母巡游也依例盛大举行。

年以来澳门搭建的历史城区中,包容着不同的文化、宗教和生活习俗,文明的交汇和冲击又孕育出风格迥异、渗透共生的建筑群,与后人一同分享昔日中葡乃至更多元的人群一同生活的记忆。在世界上许多城市的记忆实体已经被无情湮没的现实下,澳门中西文化交汇的历史遗产显得更加可贵。

沧海桑田,在澳门得到最佳诠释,

氹仔岛、路环岛间曾经的海洋,

如今成为陆地,也就是路凼填海区。

这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充斥着国际化氛围。

图片来源:摄图网、Unsplash、《国家人文历史》

参考资料:

《从澳门城市建筑看中西文化交融》

《文明的博弈:16-19世纪澳门文化长波段的历史考察》

《澳门大三巴牌坊传递的天主教意涵》

(另:您也可以通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只赌场这样的澳门,很多人没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