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萨尔瓦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当年,南斯拉夫还未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手术多少钱 https://m-mip.39.net/man/mipso_4975793.html

上个世纪,战火纷争的年代,有一所城市,它仿佛与战争的记忆一起被埋入岁月记忆中。

它叫萨拉热窝,与2次世界大战有关。

4年波黑战争,15万人被洗清,28万人死亡,一个只有万人口的国家,却有万人沦为难民,多个集中营,23岁以上人都经历过战争岁月。

萨拉热窝

在这里,有悲壮、有英雄、有牺牲……年,南斯拉夫还未解体。当年,在这里,有一部的老电影,叫做《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它不仅记录了萨拉热窝的英雄人民,而且也是一代中国人最难忘的电影之一。

水深火热战斗中的别样“趣味抗争”

萨拉热窝,曾是一战的导火索,也是二战后期的关键地区。当时德*正处在巴尔干,处境危机,只控制了多瑙河以南的公路。

如果在撤退之前,苏*占领了这条公路,德**团就会被包围,那么再强大的武器也会沦为破铜烂铁。

德国要想撤退,解决燃料问题十分重要。

这个素有“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地区——萨拉热窝,就成为了像德*提供燃料的基地。

但南斯拉夫的各个地区,到处都是异*突起的游击队,尤其以萨拉热窝最甚。一边是利用、一边是抗争,矛盾双方产生。

故事发生在*神莫测的瓦尔特领导的游击队和德**卫队之间展开,主线是寻找打入游击队内部的德国间谍和打入德*内部的游击队员。

双方的对战,迷雾迭起、错综复杂,层层递进,一步步走向最后的火车高潮。《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用一幅幅画面,让经典永存。

影片的开头,在一场萨拉热窝德国国防*会议上,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德国召回了*卫*上校、超级王牌——挪威的冯·迪特里施。

他们在会议上讨论着“劳费尔”计划,这个残忍的计划是消灭萨拉热窝地下*组织,将这里的油料运输到前线。

随着一声“上校冯·迪特里施已经到了,萨拉热窝!”呼叫,影片随即拉开大幕,出现“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字样,伴随着不安的音乐,展开了故事。

影片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的每个构成画面都是动人且深刻的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怎么说,远不止瓦尔特,更是千千万万相似品格的人保护着萨拉热窝。

最大规模的牺牲是一群年轻的大学生。

深夜,一群大学生正向广场上的德国*队走去,殊不知,每走一步,都是向死神靠近的一步。

突然之间,广场上亮起无数的灯,车上的斗篷被掀开,亮出明晃晃的武器,学生们根本没有时间反应,就已倒在血泊之中。

这其中的年轻人代表是阿兹拉——一个钟表店老游击队员的女儿,但父亲浑然不知女儿的身份。

阿兹拉

她原来可以逃脱这场袭击,但是看到心爱的人被击中,毅然决然跑回来,结果和爱人一起倒在血泊中。

第二天清晨,昨晚生龙活虎的年轻血液,刹时成为冰冷水泥地上的一具具尸体。“萨拉热窝公民们,德*司令部向你们发布最后通告,死者父母或亲友快来认领尸体。”广播一遍遍重复播放着。

父母们沉默着,这时有个群众想要向前去,却被混入其中的游击队员拦住了,恶*的纳粹比肖夫对同伴说:“注意,谁过来就打死他!”

第一个走出来的叫谢德,就是那个钟表店的老板,看着年轻的女儿倒在血泊中,他奋不顾身往前冲,作为一个老游击队员,他内心深知*卫*的恶*。

谢德

但正因为是个战士,他也第一个冲出去,越来越多的人向前走,*卫*紧张地指着指着抢,却没有发射,最后无可奈何的德国*只好撤退。

情感终会成为无畏,再锋利的武器,也抵不过人心。这是电影最令人难忘的画面之一。

亲友们纷纷走向孩子

谢德的从容赴死

很多影评里有写到:比起瓦尔特,留给我更加深刻印象的是谢德。

谢德钟表的店来了一位神秘兮兮的人,对谢德说了联络的暗语:“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谢德看了他漫不经心地说了句:“是啊,暴风雨要来了。”

之后来人说:“我是游击队联络员,有重要情报要交给瓦尔特。”

谢德伸出手:“交给我吧,我负责转交。”

“不,命令我一定要交给瓦尔特本人!你转告他,1小时后我在清真寺等他,暗号不变。”

谎称的联络员走后,警察局的斯特利匆忙进来,跟谢德说德*在清真寺布设了许多机关,好像是有大动作。

谢德马上意识到自己受骗了,但是在灾难来临之前,他还是如此镇定。谢德把斯特利打发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一个木钟底下,拿到隐藏在后面的手枪。

自己犯下的错,他打算自己了结,想着女儿、想着家国仇恨,他出发了。

一路上,他与人们问好,受到了人们许多的尊敬。

到了清真寺,看到谢德,特务迫不及待地问:

“瓦尔特在哪?”

“他叫我带来个信。”

“什么信?”

“对你我都是最后一次!”

随即,谢德掏出枪,直毙对面的特务。而自己,也在德*重重包围中,死在枪林弹雨下。

带着老电影的质感,但每一帧画面,安排的都是如此精美深刻。

调虎离山之计、发现间谍到最后火车事件,层层递进

除了上述一些惨烈中饱含爱国主义的高尚行为,影片还有一大特色是精彩的故事情节,在影片中加入了许多斗智斗勇、间谍的搜寻等等。

神秘莫测的瓦尔特,就是智慧的化身。

营救的学生的学生领袖马利施带着游击队员伊万驾驶摩托车逃跑,后面的特务穷追不舍,导致游击队员尹万被枪击。

德*为了获取情报,命令医生一定要救活尹万,由冯·迪特里施和比肖夫亲自监视抢救,但也没有逃过更胜一筹的瓦尔特。

瓦尔特策划了一场人为的停电,医生们支走冯·迪特里施和比肖夫去拿手电筒,趁着空挡,医生们立即将尹万和一具尸体对换。

所有事件的完成在很短时间内,一气呵成,成功骗过了老奸巨猾的上校。

瓦尔特的聪慧还体现在识破间谍套路并且识破间谍,这一招可以叫碟中谍。

真正瓦尔特化名为皮劳特,假瓦尔特叫做康德尔,而游击队员肖特被怀疑是德*的间谍。为了得到证实,皮劳特上演了一场反间谍大戏。

皮劳特找到有嫌疑的肖特,告诉她要警惕游击队员吉斯,因为他可能是间谍。肖特听后,立马发电报告诉康德尔这个消息。

吉斯被德国*收买的库兹曼看管着,这时皮劳特出现,那枪口对着吉斯,并愤怒地把他带走。其实这是一场戏,专门演给德国*官看的。

肖特受到库兹曼消息,迫不及待把这个“好消息”发给康德尔:“他们已经中了圈套,吉斯已被干掉了。”

实际上,这场戏,不仅救出了被敌人监视的吉斯,而且识破了肖特的间谍身份。

这种高明的做法,把敌人骗得团团转。

最后的火车大战的胜利,瓦尔特三人先是冒充卡车司机,混入到待开的火车场地中,接着,再换上火车司机的衣服,顺利掌控火车的运行。

最后,火车爆炸,虽然没有如今的特效技术,但是那种真实感和畅快淋漓是如今特效表现不出的震撼。

为什么《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成为中国老一辈的记忆?

这部电影,被新一代的年轻人遗忘,却被老一辈的中国人铭记。

当时的景象是:街头巷尾都在讨论这部电影,那些经典的台词被反复提及。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暴风雨要来了!

这句话,是我感触最深的一句。

这是游击队的暗号之一,就连敌人都说:真是一句诗意的话语。

在革命电影中,父辈对这句话也最耳熟能详。

它反映出对抗的激烈、展示出战争年代,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紧张的氛围。它能很轻易勾起父辈们对那个、属于他们年代的回忆。

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这是德国*官失败离开后,镜头采用远景,俯拍着这座城市,*官说出的最后一句话。

这句话脍炙人口,流传为名言佳话。这也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瓦尔特在整部影片就如同一个虚幻的影子,直到最后才揭示出。

导演要表达的绝非瓦尔特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所有萨拉热窝的英雄,“瓦尔特”成为了一种英雄的代名词,逐渐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成为这座城市独有的品格。

谁活着,谁就能看见。

这句话也被认定为是真理。不免想到余华的《活着》,活着是件多不容易的事啊,只要还活着,就会有希望、就能看到黎明的曙光。

这些话语,存在于同样经历过战火纷飞的中国,是因为感同身受,更是因为我们有着一群同样敢于牺牲奉献的人民群众。

地道战、游击队……我们先辈也都经历过。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告诉我们的……

武器、*队与和平总是辩证关系存在的,我们掌握武器是为了维持和平,而为了保持这种和平我们必须拥有强大的武器和*队。

但最终,我们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和平。

看到战争电影,我们总会思考:它能带给我们什么?

绝不仅仅是看“打怪”过程多么激烈、人民有多少牺牲。更多是回归,每个观众总能从电影中学到些什么、领悟到什么。

首先要警示的一点,娱乐化的时代,一切都太新了,别揪着什么新就看什么,偶尔回归回归,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

这也是为什么会重拾这部影片的原因。

然后,就是电影要传达的,一个国家,总是被一群伟大的人保护着。这一点,无论以前,还是现在,或是以后,都是永恒的主题。

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守卫方式不一样了而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