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萨尔瓦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萨拉热窝事件到一战爆发,为什么间隔了3 [复制链接]

1#
北京好手足癣专科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51285/

一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它发生于年6月28日。关于它的细节有很多文章,这里不详细介绍了。普林西普用勃朗宁型手枪刺杀了奥地利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之后,为什么间隔了30天,一战才爆发呢?其实,这个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充满了阴谋、妥协、不信任。

萨拉热窝事件

01

先说说奥地利的态度,当时的奥地利皇帝是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如果你对他不熟悉,可以看下电影《茜茜公主》,里面的男主角就是他。他是个性格坚强的人,终生身穿*服,洗冷水澡,睡行*床。他的妻子就是茜茜公主,本来他们能过着童话般的生活,但是现实就是现实,他们的唯一的儿子曾经被立为皇太子的鲁道夫后来殉情而死,年仅31岁,之后,茜茜公主伤心欲绝,外出旅游散心,在日内瓦湖畔被一名意大利无*府主义者用锥子刺死。

其实,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与弗兰茨·斐迪南的关系不是太好,后者是前者三弟的长子。

斐迪南夫妇之死没有给各国带来什么震撼,但是84岁高龄的弗兰茨·约瑟夫决定报复塞尔维亚。当时的局势,奥地利需要德国的支持。弗兰茨·约瑟夫决定试探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态度,奥地利和德国是同盟关系。

威廉二世是其母亲难产出生的,左臂畸形,这给他心理造成了阴影。而德国又是个好武的国家,这就造成了威廉二世既自卑又自大的矛盾性格。他经常发表些天马行空的言论,而且喜怒无常。他上台后,把俾斯麦的*策扔到了脑后,罢黜俾斯麦,采取了全面扩张的*策。

威廉二世

在威廉二世看来,萨拉热窝事件给了德国称霸的机会。他判断,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得到了发展,迅速发展,实力很强大。而英、法、俄结成同盟,与德国结成的同盟为敌,但是威廉二世认为它们战备动员慢,如果德国先发制人,胜算很大。

威廉二世给奥地利使者这样的承诺:对塞尔维亚应该采取行动,俄国如果与奥匈帝国为敌,德国将站在你们这边。这等于给奥匈帝国一张空白的支票,无论奥匈帝国怎么做,德国都要与奥匈帝国捆绑在一起。之后,威廉二世坐上船去进行波罗的海巡游,为期两个星期,当时海上和陆地不能进行沟通。当他回到柏林时,形势已经变化了。

顺便说下弗兰茨·约瑟夫和威廉二世的命运:

弗兰茨·约瑟夫在一战后期后悔了,他希望停下有他批准发动的战争,但战争就像疯狂的机器一样运转,他根本没有力量让他停下来。在一战期间的年,他去世了,他的侄孙卡尔一世接替了他的皇位。一战后,奥匈帝国成为战败国,奥匈帝国解体。

相对而言,威廉二世要幸运些,这个一战的主要策划者,在年退位,跑到了荷兰(荷兰女王是他的亲戚),在荷兰他还娶了个小他28岁的妻子,可以说是安度了晚年。年,他因脑血栓病逝。他的墓碑上写着:“无须赞赏我,因为我无须赞赏;不要给我荣誉,因为我不要荣誉;不用制裁我,因为我即将受难。”

02

牌回到了奥匈帝国方面,皇帝已经同意了,开战似乎已经不可避免。但是,还要再过一关,就是内阁会议。当时大臣们热血沸腾,通过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匈牙利首相蒂萨反对。这里需要解释下,奥匈帝国实行的是二元制(世袭君主为国家元首,拥有实权,由君主任命内阁成员,*府对君主负责,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君主是权力中心和最高的实际统治者),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联盟,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国王是同一个人。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的立法、行*、司法、税收、海关等权力;外交和国防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府处理。蒂萨与奥皇貌合神离,维护匈牙利的利益。内阁会议没有通过开战的决定。

蒂萨

德国这时通过外交手段,对奥匈帝国施压:应该立即对塞尔维亚采取行动。

德国着急,俄国也着急。俄国着急的是不想因为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开战。俄国曾经是个强国,但是年日俄战争战败后,国际地位下降,国力也下降了。

这时,俄国驻塞尔维亚大使哈特维希拜访了奥匈帝国驻塞尔维亚大使吉斯尔。这次会面是戏剧性的,戏剧的地方是哈特维希表达了对费迪南大公的哀悼。也就是表达和奥匈帝国和好的意思。哈特维希是晚上9点去的,这么晚去是为了躲避媒体。但是,9点20分他在奥匈大使馆内心脏病作,没几分钟就死了。

之后,谴责塞尔维亚搞暗杀的舆论开始谴责奥匈帝国,因为有个谣言开始出现——奥地利人谋杀了哈特维希。

在奥匈帝国,蒂萨也顶不住压力。年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了一份最后通牒,其中提出的条件极其苛刻。在这个时间点送交最后通牒,是因为俄国和法国正在举行峰会,这一天是其结束的时间,这样可以使俄国和法国没有反应的时间。为此,奥匈帝国给*官放假,掩饰其意图。但是奥匈帝国的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与前外交官的通话中却将要送给塞尔维亚最后通牒,塞尔维亚不接受就开战的消息透露了出去。这一消息传到了俄国外交大臣那里。

塞尔维亚首相帕希奇听到风声,在22日离开了贝尔格莱德去参加选举活动。7月23日傍晚,奥匈驻塞尔维亚公使吉斯尔向代理首相财*大臣帕库递交了最后通牒。帕库以正在选举,许多大臣都不在为由拒绝接收这份最后通牒。吉斯尔将其放在桌子上转身离去。

03

帕希奇这下尴尬了,因为在刺杀事件前,他知道了这个消息,他给奥匈帝国发了封信,发出警告,但很模糊,他不清楚细节,所有没有将情况全部告诉奥匈帝国。在奥匈帝国提出的条件中有一条是要求奥匈帝国的*警参与调查,他发电的情况会公布天下,这样他就里外不是人了。但是为了避免战争,他接受了奥匈帝国的条件,他向各国发出草案。

但是,俄国在暗地里塞尔维亚。在得到这种支持后,塞尔维亚最后拒绝了最后通牒。其实,这时,俄国已经启动了战争动员。在接到拒绝最后通牒的消息后,奥地利驻贝尔格莱德使馆撤离,双方断交。

但是奥匈帝国的地形不利于其集结部队,这样德国希望的快战快结束的情况不可能实现。

这时,欧洲大国开始进行调停。俄国和奥地利调节关系,俄国的态度温和。但是奥地利想掠夺塞尔维亚,获得收益。奥匈帝国的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向弗兰茨·约瑟夫谎称塞尔维亚*队已经想奥匈帝国进攻,奥皇在宣战诏书上签下名字。

德国皇帝这时回到柏林,他后悔给奥匈帝国承诺了。德国的高官这下麻烦了,因为他们一直督促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年7月28日上午11点多,宣战电报发给了塞尔维亚,但是奥匈帝国并没有马上动手,原因前面已经说了,需要时间集结部队,奥匈帝国这样做只是要让战争成为事实,也是告诉各国战争已经不能避免。

04

这时,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成了避免世界大战的关键。这位喜怒无常的皇帝在最后时刻退缩了。他给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两者在小时候一起接受教育)发了一份电报。而俄国沙皇回电,希望德国管好自己的盟友。

但是年7月29日中午,奥匈帝国进攻塞尔维亚。当晚8点多,沙皇给德皇发了电报,希望能制止战争。德国皇帝在回电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沙皇停止*事动员。

一战不爆发的最后机会出现了。

但是,德国的首相贝特曼为了缓解德国的压力,给英国大使打了电话,告诉英国:如果俄国进攻奥匈帝国,那么德国只能进行战争动员。他希望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英国应该保持中立,还让英国帮助法国保持中立。英国大使问他,能不能保证比利时的中立(英国为比利时的中立提供担保,而且比利时离英国很近),贝特曼说,只要法国保持中立,可以保证比利时的中立。英国人认为,贝特曼的意思是如果德法开战,比利时将被入侵。

英国的选择是警告德国,比利时的中立如果被破坏,英国将加入大战,打击德国。

德国开始外交摇摆,贝特曼给维也纳发电报,收回了此前的承诺。

也许是为了表示更友好,沙皇给德皇发了电报,解释*队动员的原因,他解释说俄国针对的是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行动,不针对德国。沙皇只是想巩固友谊。但是,德皇的理解是俄国早就动手了。

威廉二世不知道俄国已经停止*队动员,他也启动了战争动员。

贝特曼快疯了。他忠实地执行了德皇的命令,但是德皇的反复无常让他不断改变命令和想法。

沙皇成了关键人物,在压力下,他做出了继续战争总动员的决定。

德皇发布了战争总动员的命令。

年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

年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

年8月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

年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年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一战打了4年,共造成多万人丧生和巨大物质损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