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萨尔瓦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德意志的军国主义之路战争发源的恶魔,世界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精细化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20/5778560.html

年,铁血宰相俾斯麦上台,普鲁士逐渐走向强盛,现代德国的雏形开始抬头。在此之前,由于人口的稀少,普鲁士始终没有成为一个大国。德国的国家概念也并不存在。在欧洲,只有一个以德语为纽带的松散组织德意志邦联。这个组织包含了两个大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以及巴伐利亚、萨克森等一系列中小国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民族意识开始逐渐抬头,人们愈发渴望出现一个统一的国家来领导整个德意志。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俾斯麦开始了自己的征伐和扩张。德国的扩张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年普鲁士统一,1-年威廉德国时期和-年疯狂扩张。由于德国地处欧洲的中心东部,西部缺少天然屏障,导致其一直以来都是欧洲各国争斗的主战场。俾斯麦也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成为首相后,摆在他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扩大普鲁士的疆域,建立一个统一的德国,创造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他决定以战争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目标。

第一个牺牲品是丹麦。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向丹麦发起了进攻。在两个大国的联手下,弱小的丹麦迅速溃败。德意志邦联收回了易北河畔的两个公国,拾勒苏伊格和赫尔斯泰因。在普奥看来,这两个公国大部分人都说德语,他们本应就是德国这一政治实体的一部分,丹麦只是强行占有了这一地区,普奥自己的行为不过是在替天行道。战争胜利后,普奥两国都想独自吞并这一地区,双方发生了争执,这也为普鲁士后来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借口。

布鲁士的第二个目标就是刚才的同盟奥地利。年,他打着收回两个公国的旗号向奥地利发起了进攻,作为奥地利竞争对手的意大利也加入到了普鲁士的阵营。战争发起时,奥地利拥有27.5万的常备军和近20万的后备兵力,普鲁士则仅有21.4万常备军和16万后备力量。但此时奥地利军队列装的依旧是前膛枪,普鲁士则普遍使用了更为先进的后膛枪,并且使用了铁路运兵以及电报通信。尽管人数占优,但科技上的巨大劣势导致奥地利仅仅7周就输掉了这场战争。

战争的失败使得奥地利失去了在德意志邦联成员国内的领导力,德意志帮联解散。第二年奥地利改为奥匈帝国,战胜国普鲁士则征服了北部地区,成立了北德意志邦联,同时在战争中迅速建立起一支欧洲最强大的军队。而参与战争的意大利也分得了一杯羹,从奥地利手中抢来了威尼斯地区。

普鲁士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很快引起了欧洲各国的注意,他们意识到一个新的大国即将在欧洲中部崛起。按照正常的逻辑,英法俄会像当年欧洲对抗拿破仑一样,迅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联盟来遏制普鲁士的发展。但事实却正好相反,他们只是在一旁袖手旁观。对于英国、俄国来说,他们实际上非常欢迎普鲁士的胜利,因为他们认为一个强大统一德国的出现,能够遏制衡当时欧洲最具威胁的国家法国。

同时,强大的普鲁士既可以将俄国人的注意力锁定在欧洲,给英国创造染指中亚的机会,又能制衡俄国人的死敌奥地利。因此,英俄两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看戏。而法国方面,他们始终感觉仅仅奥地利自己就可以击败普鲁士,与其耗费力量参与其中,不如两败俱伤坐收渔利。再加上年法奥之间曾爆发冲突,也阻碍了二者亲属的可能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赫鲁士竟然获得了宝贵的四年和平发展,然后将火与剑带给了第三个对手法国。0年,法国为夺回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获得的领土补偿,借口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向普鲁士发动进攻。

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实行常备兵制度,部队久经战阵,各级指挥员经验丰富,打遍了欧亚非和美洲。他们拥有着欧洲大陆除了俄国外最为强大的常备军,人数多达37万,以及最先进的单兵装备。在法国人的眼里,兵力和科技上的劣势会让普鲁士像70年前一样惨败,最后的结局依旧是普鲁士割地求饶。然而,强盛的内部却存在着致命的隐患。法国体制平时不设军师两级编制,临战时才仓促编组,导致战争过程中部队之间的沟通协调极为混乱。更加要命的是,普鲁士方面采取的是普遍征兵制,常备军看似只有32万,但在战时却可以动容起高达万以上的兵力。同时,他们还配备了钢管线膛炮,在火力上完全压制了法军。

0年7月30日,法军攻占萨尔布吕肯。战斗的轻松出乎法国人的意料,他们傲慢地认为布鲁士人就这样。但他们并不知道,这场战斗是整个普法战争中法军取得的唯一胜利,最后的战役完全就是一边倒,普鲁士仅用时一个月就将法军主力分割包围。9月2日,色当战役,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率8.3万官兵向普军投降,成为了欧洲唯一一个被俘虏的皇帝。这场战役中,法军损失10.4万人,而普军只损失了多人。消息传回国内,法国举国哗然。色当的惨败立即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0年9月4日,法国掌握金融经济的大资产阶级趁机发动政变,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至此,德意志民族统一的障碍已经完全扫除。普鲁士当局却决心将战争继续下去,派兵继续向巴黎进军。自此,普鲁士的自卫战争已经转变为一场侵略战争。

0年9月19日,普鲁士包围巴黎。对法国人而言,这场战争也已经由对外侵略变为了争取民族自由解放。国民意识的苏醒让法国迅速组织起一支近百万的庞大民兵部队,将普鲁士军队牵制在了各大要塞。战争的天平似乎开始向法国倾斜,但在这紧要关头,法国最精锐的正规军17万人的莱茵军团却在梅斯不战而降。法国人先前所有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整个法国几乎只剩下巴黎还在抵抗。到了1年1月,已经被围困了4个多月的巴黎,连鸽子和老鼠都被当作口粮定量分发给市民,巴黎实在是撑不住了。

1月18日,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登基,宣布建立以普鲁士王国为首的德意志帝国,即德意志第二帝国。1月28日,德法签订巴黎投降协定。2月28日草签《凡尔赛和约》。巴黎要塞大部分炮台连同火炮和弹药都移交给了德军,赔款2亿法郎。至此,法国彻底宣告投降。普鲁士军队在胜利进行曲的伴奏中,雄赳赳气昂昂的开进了巴黎凯旋门。法国投降了,但巴黎人民却依旧选择了抵抗。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成功,巴黎公社宣告成立。但这个无产阶级组织仅仅存在了两个多月。5月28日,就在法国政府的围剿下失败,人被监禁或流放,大约2万人被处决。5月10日,德法两国签订法兰克福条约,赔款从2亿法郎增加到了50亿法郎,还有割让阿尔萨斯洛林的大部分地区。

我们曾学过的最后一刻,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这场由法国发动的战争,历时仅仅一年,以巴黎沦陷、普鲁士胜利而宣告终结。战争中,法国人把自己的皇帝打成了俘虏,把第二帝国打垮了台,把自己的欧洲霸权地位打了出去。作为侵略战争的发动者,竟然让被侵略方在自己的首都加冕。建国军队成建制投向敌人,却在镇压民众起义时雷厉风行。法国政府真的是对内重拳出击,对外唯唯诺诺,而比斯麦则用了9年时间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普法战争后,德国从法国攫取了巨额资金和丰富的矿产资源,重工业迅速发展,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和独立的经济体系。德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得以上升,成为了强大的中欧帝国。但奇怪的是,德国并没有趁势继续扩张,反而改变了自己的外交政策,由主动进攻变为了积极防御。难道是成为了德国总理的俾斯迈突然转了性,由进攻狂人变为了和平使者?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事实上,俾斯麦非常清楚德国目前的实力以及在欧洲范围内的影响。当时德国东面临近俄国、奥匈帝国,西面靠近法国,南面则是意大利。这几个国家正是当时欧洲大陆上最为强盛的几个国家。德国想要对外扩张,就必然会与这些大国发生冲突。此时的欧洲形势已经与普法战争时期完全不同。欧洲各国已经对德国产生了足够的警戒,它与任何一个大国爆发冲突,都势必会造成英法俄的联合,这样的对手是目前的德国完全无法抗衡的,所以俾斯麦干脆苟了起来。

德国的扩张转入了第二阶段。威廉德国时期,德国迅速协调了与俄国好兄弟国的矛盾,三国正式形成三皇同盟。但随着对殖民地争夺的加剧,三国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玻璃会议后,三皇同盟瓦解。年,德国又与奥匈帝国、意大利形成三国同盟。这期间,德国的整体国力迅速扩张。19世纪末,德国已经拥有了全欧洲规模最大的军事力量,能够动员近万军队,经济实力也占到了欧洲的25%,超过了法俄,仅次于英国。到了年,德国的工业实力也成为了欧洲最强。德意志帝国的迅速崛起跟他的邻居法俄无比惊恐。

两国于年到年建立了反德同盟。德国也开始认真考虑改变欧洲的军事,力图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它打破现状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挑战英国的海洋霸主地位。这个决定直接导致英德两国展开海军军备竞赛,并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个重大举措则是在外交上孤立法国,防止欧洲大国与法国结盟。

年,为了争夺摩洛哥的实际控制权,法德之间爆发危机。德国原本只是想借此机会震慑一下法国,但他的行为却引起了全欧洲的警觉。英法俄迅速建立三国协约,德国人一把火烧到了自己身上。此时的欧洲已经不再像之前一样,国与国之间相互制衡,可以随意改变同盟关系,而是演变成为了德奥义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集成的对峙。

军事体系被打破,战争的英云开始笼罩整个欧洲大陆。德国的对外扩张也转入了第三阶段疯狂扩张。年,德国制定特批茨计划,试图建立世界上第二大海军,从而使德国成为一个世界性强国。这个做法激怒了英国人。实际上,英国在此期间曾给过暗示,如果德国限制其海军的发展,英国愿意在任何一场欧洲战争中选择中立,但德国拒绝了这项提议。然后他们又在土耳其和巴尔干问题上得罪了俄国人,两次摩洛哥危机更是加深了法德之间的仇恨。

德国在欧洲四处树敌,如果只是它采取适当的缓和政策,或许会避免局势的再一步激化。但德皇威廉二世却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态度,他不断向英国施压,认为这样就会让英国主动跟德国交好。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它的预料发展。在德国的胁迫下,三国戏约非但没有破裂,反而更加稳固了。到了年,德国人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来冲破这个保卫圈。他们所欠缺的只有一个时机。当时的欧洲民族主义疯狂抬头,斯拉夫人通过巴尔干战争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他们想如法炮制,把奥匈帝国也赶走。

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暗杀事件给了德国人梦寐以求的战争借口。7月28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欧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紧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德国根据战前制定的施利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但由于马恩和战役等战役中英法比三国军队的奋力抵抗和俄军在东西的进攻,致使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西线作战的双方则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了阵地战。年到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里也出现了三次大型的陆胜战役。首先是凡尔登战役,德法两国投入了多个式的兵力,军队死亡人数超过25万,50多万人受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其次是索姆河战役,英法两国联军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在位于法国北部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双方伤亡共计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因其残酷性被称为索姆河地狱。

最后则是俄军的夏季攻势,迫使德国不得不停止在凡尔登的攻伐,把大量部队调往东线。夏季攻势后,奥匈无力发动攻击,只能依靠德国陆军来维持其军事成就。整个攻势俄军伤亡约50万,奥匈帝国万,德国也损失了35万人。在海上,日德拉海战后,英国仍然牢牢控制海权。这阶段大战的战略主动权逐渐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年到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年美国对德宣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了27个国家。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苏维埃政权登上历史舞台。年3月,德军在西线的攻势被挫败。8月8日,协维国军队反攻,把德军撵出了法国和比利时国境,德军主力迅速瓦解。9月29日,保加利亚向协约国投降。10月31日,土耳其投降。11月3日,奥匈帝国投降。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举行总罢工和武装起义,德皇威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11月11日,德国正式宣布投降,德意志第二帝国覆灭。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这场战争战况空前惨烈,人员伤亡惨重。大战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人员伤亡达到了0万,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战争结束后,协约国政府首脑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可约规定德国及其盟国应承担战争负责,重新划定德国疆界,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德国需向战胜国支付赔款亿美元。限制德国军队,不能有空军,且军队总人数不能超过10万。连著名的德国参谋部都被认为是不合法的,他们用强硬手段拔去了德国的尖牙利齿。

年,德国进入魏玛共和国时期,此时军事力量上的孱弱导致德国甚至十分害怕波兰的入侵。十年前德国还是欧洲军事最强国,现如今竟然要仰波兰的鼻息。心理上的落差导致魏玛时期的统治精英们决心夺回被割裂出去的领土,重建德国的军事力量。他们试图通过外交谈判的方式与欧洲各国达成协议,形成一个能够相对稳定发展的外部环境。但此时的欧洲列强却各自打着小算盘。法国的首要目标是尽可能阻止德国的重新崛起。他向英国提出要求,希望两国联合进行军事准备。但英国方面却认为,法国比德国强大得多,英法没有必要建立同盟。英国声称英把德国重新纳入欧洲大家庭中,正如当年对待拿破仑下台后的法国一样。而东面、苏维埃俄国刚刚建立,外交受到孤立,内部纷争不断,且卷入内战,完全自顾不暇。东南方德国的前盟友奥雄帝国则已经分裂为数个弱小的共和国,而德国自身则深陷战争赔款内泥潭,亿美元的赔款对于经济已经受到重创的他们来说,无力负担,到后来干脆赖起了账。但法国直接派兵占领了罗尔工业区,逼着德国交上了钱。赔款的压力迫使魏玛政府大量印制钞票以应对赤字,结果又引起了恶性通货膨胀,进而导致在民主道路上艰难前进的魏玛共和国面临着无比动荡的国内形势。左派指责涉民党因阻止共产革命而出卖工人利益,右派责反对民主制度,坚持要令德国返回昔日之地势。

年,施特雷泽曼担任德国总理。他在任的7年时间里,魏玛德国经济有所复苏,外部环境也得稳固,进入了黄金时代。一切态势似乎都在向好发展,但这一切只是虚假的繁荣。魏玛德国经济复苏的前提是大量依赖外国贷款,尤其是美国,国内整体贸易额下跌,失业率上升。随着年施特雷泽曼的逝世,魏玛德国的黄金时代终结。这个时候,奥地利人落邦,美术生巴伐利亚下士开始在德国政坛崭露头角,他就是阿道夫希特勒。关于希特勒掌权后德国的对外扩张,我们将在下期给大家讲解这个恶魔的崛起之路,以及德国再次走上战争之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