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萨尔瓦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学天地回忆老家的电影队澎湃在线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方法 http://www.txbyjgh.com/m/
                            

原创活力商都活力商都收录于话题#文学天地45个

回忆老家的电影队

作者:竺元平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老家的电影队在我心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在记忆的海洋里,不难找到当时看电影的片段。童年曾经看过的电影,影片里的故事情节对我后来思想的形成以及我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上世纪70年代初,老家格化司台公社就成立了电影放映队。当时这个电影队,是政府宣传党的政策的一个重要窗口,它具有传播革命道理,传递革命信息的红色宣传功能,承载着人民政府对全公社30多个生产队,十几万人口的希望,是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团结基层人民的桥梁。

全公社当时共有30多个生产队,电影队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地活动于各村庄之间,在各个生产队轮流放映。像我们村每隔大约半个月就来放映一次,记得每当放影队到了村里,我父亲当时是畜牧队长,负责放映员的吃饭住宿。当时电影队共有两个放映员,都是男的,岁数较大的一个30多岁,叫顾国印,另一个20多岁,叫陈勇。随着全公社文化事业的发展,断断续续几年间也更换了几次放映员。年龄较大的顾国印一直坚持到了80年代初的大集体解散,其他依次更换的放映员有陈勇、靳子兵、刘孝才等几个。这个电影队前后坚持了近20年的放映生活,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乡村的文化生活,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为乌兰察布后山地区的文化事业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每当电影队来到了我们村,我们激动的心情几天都静不下来,即使电影队走了以后,我们还沉浸在影片的故事中,模仿着剧中的一些情节以及人物角色。当时的电影队由一台发电机,两根旗杆,一块幕布,一个放映机,一辆毛驴车组成。电影放到那里毛驴车就拉到那里。当时我只有十来岁,只要看到毛驴车拉着电影队进了村,哪怕是不吃饭也不觉得饿。到了晚上,全村老小早早吃完晚饭,来到了村里开阔的场地,放映员也开始安装,调试放眼机,人们早已坐在了影幕前,小孩坐前边,大人在后边或坐或站,几乎是全村的人都来观看,那热闹的场面比今天的赶集都红火。设备安装好之后,就开始发电,放映员用一只脚踩着发电机,一只手猛拉起动绳,发电机“突突”一响,发电机就启动了,顿时全场一片光明,照亮了全村的上空。那时候村子里没有电,晚上都用煤油灯照明,当看到了电灯的亮光,心里好像亮堂了许多,特别是老人们,那兴奋劲儿就别提了。

那年月村里更没有电影院,全部都是露天观看,在开阔的大街上,竖起两根旗杆,拉上幕布,再支起三脚架的放映机,接好了电线,就开始放映了。一般情况下,每次到村里只放映一个电影,如果遇到了好看的影片,通过生产队队长和放映员说情,或许能放两个或三个,但这样的情况极少。我们十来岁的小孩子们往往在村里看一次还不过瘾,到第二天,第三天晚上还要步行到邻村继续看同一个电影,直到电影队离村越来越远,到了十几里外的村子时,我们渐渐才把看电影的心收了回来,然后再盼望着下一次电影队再来,这种盼电影的心情一直到我们去了格化司台中学念书,才慢慢地忘记了。

那时候,村里几乎没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至多是个别人家有一台收音机。到了冬天,正是农闲季节,每到晚上黑夜又长,人们就聚在了有收音机的人家听说书或听广播,一家人黑灯瞎火地围坐在收音机旁,那情景至今难以忘怀。

记得有一年放影《大闹天宫》影片,那是武打动作的电影最早进入我们的眼球,为了让全公社的人尽快看到这部神奇的影片,放映员白天休息,黑夜工作,一夜要走两三个村去放映,在我们村放映结束,我们还要追到十几里外的另一个村去看三四次。每到一个村庄,影幕前后的人都站着满满的,足有上千人,那红火的场面似乎现在再也找不到了。

这支电影队,从70年代初成立到90年代末解散,坚持了20多年的时间,放映的电影数有上千部,放映的影片基本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像70年代反映战争年代的故事片《地道战》、《渡江侦察记》、《上甘岭》、《闪闪的红星》、《董存瑞》,也有反映农村生活的《青松岭》、《摘苹果》、《战洪图》、《我们村的年轻人》、《柳堡的故事》等等。这些影片在脑海中深深地扎了根,成为了永久的记忆。也有些外国影片像《桥》、《卖花姑娘》、《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列宁在》、《大篷车》,还有一些革命样板戏影片《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决裂》、《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等,这些影片影响了我们一代人,让我们从中受到了极大的教育。

回顾过去几十年来的公社电影队,所看过的电影,影片中的感人镜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影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了我们一生,无数的英雄人物形象在心中扎了根,我们这一代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也是从那时培养起来的,直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仍然向往那记录了童年生活不朽的岁月。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竺元平,年2月出生于商都县一个小山村,年10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平时喜欢读书并写一些体会,目前曾在多家网络平台刊发十几万字的作品,被《海纳百川文苑》平台聘为副总主编,热爱生活,向往未来。

编辑/李宁

审核/钱宏

原标题:《回忆老家的电影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