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看皮肤病白癜风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zj/美国人疯狂抢购饮用水
在这次疫情我们看到,欧洲和美国人最先想到的并不是隔离与防护,而是疯了一样抢购各种生活用品,包括食品,常用药,电池,枪支,子弹,小型发电机,香烟啤酒打火机,瓜子饮料矿泉水,甚至手纸和安全套……欧美人的紧张与恐惧让我们深刻感觉到一个事实:快了,欧美国家大难临头可能也就是这几天的事。
然而这是欧美人在灾难可能来临之前的一种惯性表现,只要有点风吹草动,他们就紧张到不行。当时甚至连约翰逊首相都对民众发出了悲观的警告:“我们已经无法躲避新冠疫情进入我们的国家,届时,政府能做的将非常有限”——绝对的自由主义,将意味着所有人必须分担不可抗力造成的风险与灾难。
二战时期,欧洲人非常清楚战火蹂躏之下的大城市是什么样。尤其是沦陷于年的柏林,白天盟军空袭,晚上红军轰炸,几乎所有的城市供需系统悉数被毁,威胁人们的不光是子弹和炮弹,还有断水断电后的生存危机——战争的规律让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一旦爆发战争,城市将首当其冲。尽管疫情不同于战争,但他们必须为可能来临的灾难做足准备。
被轰炸后的柏林
美国人虽然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但很多美国人仍然热衷于储备“粮草”。有一个老爷爷花了15年时间,在自家后院构建了一个资源丰厚的地下小堡垒,地堡里卧室,厨房,厕所,书房,台球室,壁炉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一条从水井连接的自来水管。他表示,如果灾难来临,这间地堡里的物资能够为他们一家人提供4—6年的生存安全。
美国人的危机感并不是天生的。
我们知道,年古巴导弹危机之后,为了规避可能发生的核爆,“深挖洞,广积粮”的不光是第三世界,美国人也在恐惧中开始了未雨绸缪的生存准备。不同的是,我们是政府在挖,他们是自己在挖。
美国政府推出了相应的免税政策,动员民众主动修建地下室,充当核战避难所。同时,美国民防部门开始向民众派发各种工程手册加以指导。普通避难所的标准是:地下室的生活配置,能让避难者生存2个星期时间。美国政府印发的《生存手册》中列出了“紧急食品”和“紧急饮用水”的最低标准。
美国人自家的防空洞
一时间,美国家庭(尤其是那些DIY的崇尚者)利用周日全家总动员,在后院大兴土木,开始了长期作战的准备。我们还发现,好莱坞拍摄的很多战争片或灾难片,其残酷性简直让观众不忍直视,莫名的恐惧甚至会笼罩人们很久很久。然而这也是美国国家宣传的一部分,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灾难的真相,才知道如何自我救助——而这种危机意识一直传承到了现在。因为,如果战争或者其他灾难来临,政府救助有可能缺位,除了自救,他们没有更好的办法。
去年12月中旬,广州短暂出现大规模停电,但经过一个小时的抢修,供电系统就恢复了正常。但仅仅一个小时的停电,很多网友就表示已经“完全受不了了”。互联网出现之前,停电最多也就是“黑灯瞎火”,早早睡觉也就完了。然而现在的人们一旦失去网络和灯红酒绿的夜晚,马上就不知道如何安置六神无主的灵魂。
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
今年2月份,美国德州遭遇了50年不遇的特大冰雪灾害,超强冷空气造成供电设施被冻坏,城市大面积停电。停电意味着供暖系统不能运转,很多德州人不得不点起篝火取暖,期间甚至发生了祖孙三代的一家4口人,因室内点火取暖,引发火灾不幸罹难的悲剧——注意:这只是和平时期发生的小概率事件,人们就如此的手足无措。如果战争破坏了眼前生活的便利,我们该怎么办?是高科技宠坏了人类?还是我们的城市太脆弱了?
科技越发达,城市就越先进,然而最先进的部分往往会遭到重创。因为先进意味着系统复杂,系统越复杂,对资源和科技的要求就越高,抗风险能力也会随着高度的便利而递减。大城市是国家的筋骨,只要毁掉几座大城市,国家的管理系统就有可能瘫痪。因此,所有的战争发动者,都会把重点打击目标集中到柏林,东京,广岛,伦敦和莫斯科,而不会选择人烟稀少的农村和牧区——上海解放后,陈毅市长下达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要求10万工人纠察队,配合人民解放军保护城市供电与洪水系统的绝对安全。
德州冰雪灾害
78天的科索沃大轰炸告诉我们,城市的水电系统一旦被破坏,意味着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被剥夺。我们设想一下,一家人如果住在20楼,一旦停电,只能从楼梯上下,停电意味着停水,不要说解渴,甚至连上厕所都成问题。人们只知道饮水来自水龙头,但如果水龙头没水了,人们竟然不知道哪里可以得到水(就像现在很多城市孩子会天真的说:苹果来自冰箱,大米来自超市)。这个时候人们突然发现:诺大的城市居然连一口水井都没有。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有一位叫克里瓦瓦茨的克罗地亚导演,在科索沃大轰炸期间生生饿死在了自己家里。这位伟大的导演曾经拍摄过经典电影《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很多人刚刚抢了一桶水,转眼就死于敌人的枪下——战争是多么的可怕。
还有,停电之后,高度智能化的城市运作系统将瞬间崩溃。人们无法完成电子支付,但手里又没有现金,银行的智能业务系统,将不能提供正常的人工服务……这个时候,人们就会不约而同的涌向超市,粮店以及所有能够获得生活资源的场所。
阿富汗战争
更严重的是,没有电,所有的通讯工具将成为摆设,人们将不能获得外界的任何信息。没有可供参考的信息,人们就会猜测,有猜测就会有很多种结果,而人们最愿意相信的,恰恰是最负面的那个,惶恐与无奈的相互叠加,人们就有可能在等死般的恐惧中铤而走险——城市越发达,抗风险能力就越低。
我们在看电影中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台词:“战争开始的时候,我们就逃到乡下去避难了……”。
没错,在和平年代,城市的便利与繁华的确令人向往。但如果爆发战争,农村反而会因为经济落后,结构简单而能够幸免于难,战争时期的农村,将成为城里人趋之若鹜的避难天堂。
农村是粮食的天然源头,河流与水井的广泛分布,基本上能够保证最基本的活着。更重要的是,敌人的导弹和战机只会对大城市感兴趣,不大会光顾毫无价值的农村,山区和牧场。如果有人在战争来临时选择农村,建议带一本《瓦尔登湖》,也许你会从梭罗的感悟中重新理解这个世界——“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一旦与荒野脱离,就会变得孱弱和愚钝。于是,人类有必要在文明的沙漠中保留一小片荒野和绿洲”。因此,我们现在懂得了一个道理: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
农村的优势
美军深陷阿富汗战场20年,最初的时候,他们也试图以破坏大城市,大系统的传统战略,快速让这个国家陷入瘫痪。然而很遗憾,阿富汗根本没有大城市,也没有重工业,甚至没有大型发电厂。很多时候,美军昂贵的巡航导弹最多只能炸死几头驴或一群羊。塔利班不会玩电脑,但手里的AK47玩得出神入化。他们不用自来水,因为他们知道隐密的水井在哪儿。20年来,美军对这个国家基本上没有更好的办法——这是文明的尴尬,还是落后的优势?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对灾难的恐惧,就应放弃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追求,因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只能是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其实在一战以前,西方就已经意识到对大城市的保护,巴黎,伦敦的下水道宽敞的可以开进去汽车,二战之后的地铁也是按照防空标准建造。
我小的时候曾拿着手电“只身”探索过一条废弃的地下防空通道。长约4公里的地道,有着纵横交错的分支,两边是按照家庭设计的独立屋。还有更大的空间,应该是按照仓库,医院和生活配给站设计的——这只是这座城市其中的一条地下防空通道,据老人说,这样的地道总共有23条。我们非常应该向伟大的父辈致敬!
我们的防空洞足以抵御所有的战争
如果您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每年都会有压缩饼干,猪肉(牛肉)罐头,脱水蔬菜等市面上不常见的特殊食品,出现在某个不起眼的超市或商店。这是什么?这就是定期撤换,循环补充的战时应急食品。
可以负责任的说,我们无需像美国人那样自己“挖洞”,中国所有的城市底下,都遍布着纵横交错的防空地道,以及配套的生活物资。因此,如果战争无可避免,我们完全可以挺过最初的生存危机——因为我们有一个伟大的机构:人民防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