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萨尔瓦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博物馆新论展览阐释美术馆和博物馆策展比较 [复制链接]

1#

严建强

严建强(—),男,浙江大学考古与文博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学。 

一、策展的兴起及美术馆策展

1.美术品公共利用与策展制度的兴起

美术馆策展现象的出现是以大众社会形成中知识资源的公共利用为背景的。在传统社会,书籍与美术品收藏主体和服务阶层多为富裕的知识阶层。随着贵族社会向大众社会转型,教育与美育开始成为普通公民的基本权利,私人收藏利用的公共化进程也随之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图书与美术品的情况大相径庭。印刷术兴起后,书籍通过印刷复制技术实现的量产带来了价格的下降,普通人也可以购买和收藏一定量的书籍。美术品则不同,除了可以印制的版画外,绝大多数美术作品的价值都体现在个人独特的作坊式创作中,每一件作品本质上都是唯一的。书籍公共化利用的方式在美术作品中无法复制。正是在这种社会需求中,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兴起,各历史时期及当代的作品汇聚其间,使公众得以一睹其真容。艺术作品进入美术馆展厅都不可能是随意和无计划的。尤其是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哪些能够进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都需要专门策划和组织。所以,美术品的公共利用开始与策展活动联系在一起,并由此催生了策展人制度。

在西方,curator一词诞生于14世纪中期,含义为“监督者、管理者、守护者”。16—17世纪,随着收藏品数量的增长,一些王室贵族邀请专业人员担任保管员和顾问。从17世纪60年代开始,curator逐渐成为专门负责收藏品研究、保管和陈列的专职人员,原先作为照顾对象的“人”转变为收藏的物品。收藏家之间为了保证互相交流的有效性,制定了一些组织和摆放藏品的“规则”:按照美学规则将同一风格或技术分类的藏品摆放在一起。负责这些事宜的工作者就成为早期“策展人”。18世纪以后,一些大型博物馆出现了专门负责某个地区、某一时代或某一主题艺术品研究、保管和陈列的业务部门,部门中负责陈列的专业人员就成为常设策展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欧洲前卫艺术的兴起,不附属于收藏机构的策展人应运而生,被称为“独立策展人”。

2.美术馆策展内涵及模式

据考证,最早详细记载美术展览的是意大利罗马的圣萨尔瓦多教堂。年,教区红衣主教德乔·亚佐利诺发起举办纪念圣徒萨尔瓦多的美术展览,具体工作由朱塞佩·凯齐负责,他很有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策展人。18世纪后期,法国美术展览最重要的策展人布朗切利策划了纪念雷斯图和阿莱家族的美术展览。19世纪初具有影响力的策展人是曾担任过拿破仑博物馆馆长的维旺·德农。从记录看,他们都注重展出作品的大小搭配而弱化年代顺序。这可以被看作美术馆展览的原始状态,即简单地从形式感出发将作品上墙或上架。18世纪20年代,查理六世在展出哈布斯堡的藏品时,为了保持总体的协调甚至对个别作品作了切割。

这种现象到18世纪晚期开始出现变化。年,克雷蒂安·米歇尔在安排贝尔维德宫的藏品时,在考虑画幅尺寸大小的同时还按画派的时间先后作了排序。年,乌菲齐美术馆按不同画派对绘画藏品进行整理和排列。年德国国立美术馆旧馆筹委会主席威尔海姆·赫尔伯德继承了这一思路,并上升到观念的高度。此后的杜塞尔多夫和维也纳的美术馆也仿效了这种方法,年在慕尼黑向公众开放的老陈列馆也按时代顺序展出。这种做法在今天已经成为常态。年美国艺术博物馆Curators协会指出,“Curators构思和指导展览,为艺术史上的特定作品、艺术家、运动、文化或历史时刻提供新的启示,并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展览。扩大公众对这一主题的理解,提高观众体验的质量,应该成为任何展览的目标之一”。

不仅如此,一些美术馆对绘画作品给出像博物馆一样的详细说明标签,由策展人写下一段解释性的话语。例如,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在展出《糟糕的一夜》时有这样一段阐释性的说明:

生意场糟糕的一夜:“老天爷下了一场暴风雪,打断了正在招揽生意女人的交易。顾客们都呆在家里,戈雅享受着愉悦,风变成前进的动力,阵风吹过树林,掀起了披肩和短裙,露出女人匀称的双腿。如此摇晃的姿势,她可能会跌倒。”

另一种阐释的方式是讲解。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俄罗斯艺术三百年——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珍品展”时安排了相关的专业人员对作品进行讲解。即便在美术馆,策展人也不再满足于单纯展示画作,更希望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年欧玛米做了一项馆内调查,将结果分别送至艺术博物馆协会主席和美国博物馆协会策展人组织,馆长都指出除艺术史领域的培训之外,博物馆教育人员还必须有关于评估、观众研究、艺术教育和教育学理论的培训。在这一点上,美术馆与博物馆的想法越来越接近,我们可以称这种现象为“美术馆的博物馆化”。这一倾向不仅有助于观众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而且为艺术欣赏增添了历史文化解读的价值。然而,这只是一种趋势,即便在今天,依然有许多美术馆并不想承担这种复杂的艺术史教育的责任,仍然将着眼点放在单纯的艺术欣赏方面,尤其是涉及现代作品时。这种做法并不会受到指责,因为它依然符合美术馆的使命陈述。

这意味着美术馆展览策划允许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低阐释度模式与高阐释度模式。所谓低阐释度,指作品被纳入展览是被严格审查的,是与某一主题相关的,但对作品本身并不会展开专门的分析;在高阐释度的展览中,作品通过标签或采用其他方式进行详实的介绍和分析。

美术馆可以同时包容这两种不同的策展模式,这与美术馆展品的特征有关。一方面,艺术品的创作本身就是一个传播的过程,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的媒介;另一方面,在一般情形下,这种诉诸于图像或形象的作品接近生活本身,易于理解。观众参观美术馆也存在两种不同的审美方式:自然审美和专业审美。在前一种情形下,人们不借助于任何艺术理论或艺术史背景,单纯根据自己的兴趣观赏作品。针对这种情形,主张低度阐释的策展人认为,作品犹如文本,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意涵是相对的,允许观众根据自己的理解释读,无须由策展人解释,也无法给出标准答案。在后一种情形下,观众通常受过良好的艺术史和艺术学训练,对作品创作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与风格以及所采用的技法都很清楚。观众观察作品时往往能辨析出作品中隐蔽的情绪、动机和诉求,从而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主张高阐释度的策展人试图通过详实系统的阐释,通过图像学、风格学和艺术史分析,将更多观众从自然审美引向专业审美,以达到更广泛和有效的美学教育目的。长期以来这两种不同模式在美术馆同时并存。

二、博物馆策展人与策展内涵

1.Curator与博物馆策展

今天,我们通常称美术馆的策展人为curator,在一些人眼中,curator似乎成为美术馆策展人的专属称谓。事实上,这个词诞生于欧洲中世纪晚期的收藏机构,最初的内涵是收藏品的保管与研究者,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博物馆馆长”。到20世纪中叶后,curator基本上不再称馆长,馆长的普遍称谓是director或president。但如果馆长具有专业的学术背景,可以兼任curator。在这种背景下,curator一词的内涵变得含混和不确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不同的时间段,对它的理解都有不同。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在博物馆,其内涵变化存在着从原先主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