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萨尔瓦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座东欧的城,为啥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心, [复制链接]

1#

萨拉热窝这个城市,真是大名鼎鼎。

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的拉丁桥边,向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射出了两颗子弹,大公夫妇随即毙命,第一次世界大战跟着拉开序幕。所以巴尔干地区被称为“欧洲火药桶”,是有由来的。

然而我在到达萨拉热窝的那天,车子等红灯的时候,两个穿着露肚脐装的少女,一个骑车,一个脚蹬溜冰鞋,互相拉着手,在绿灯的时候亮起的时候,鸟一样飞过。鳞次栉比的高楼,自由,奔放的气息,这是萨拉热窝给我的最初印象。

萨拉热窝的主要景点,都在老城里。

Miljacka河穿城而过,分隔了老城区与新城区,有轨电车时不时开过。

我的身后,就是拉丁桥。曾经有一度,这座桥,叫普林西普桥。右边的巷子里,就是当时的事发地点。

清晨,老城还没完全醒来,街道空空的,没有行人,也没有游客。

老城的最中心点,土耳其广场。

广场周边的街道呈放射状,有名的铜器街,就在旁边。不过要说这里最出名的是什么,大概就是鸽子了。

鸽子多到什么程度?你伸出一只手,即使手上什么都没有,鸽子们也会对着你的手趋之若鹜,前来觅食。

不过我这样的善心人,当然会买鸽子食啦!

唯一要小心的是鸽子可能会在你头顶上,衣服上,肩膀上,手臂上,留下不那么美好的印记……哈哈哈。

这个木质的小亭子样的建筑,叫瑟比吉,Sebilj的意思是“建在水流经过地方的建筑”,16世纪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引入,这是个喷泉——说是喷泉,其实就是个出水装置,是给当地的穆斯林饮用和净身的,当时萨拉热窝城内有这样的喷泉大大小小余座。

这座亭子也是历经灾难:建于年,曾毁于大火,年重建,波黑战争中,喷泉曾被炮弹击中,年改建时塔身改成木制的……

我掏出打印好的攻略,跟一个店主打听,铜器街Kazandziliuk,在哪里。他看了一下,然后指着这条小街告诉我:这就是。

来之前,我恶补了《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两部电影,而这条铜器街,就是《瓦尔特》里出现过的场景。铜器街也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街道,年就开始建造,现在的规模只是原来的三分之一。

电影里,瓦尔特和游击队员们被德*追捕,逃到铜器街的时候,店铺里的铜匠们不约而同拿起了锤子,敲打起来,叮叮当当的声音此起彼伏,掩盖了游击队员们的脚步声,德*追到这里,却只能无功而返。

这个胖胖的店老板,他的父亲,就是当年电影里的铜匠之一,看到我们是中国人,招手让我们进去,并且打开电脑,找到那一段,放给我看。

当时电影里的老板父亲,还是个小伙子呢!

我想,人生真是奇妙,居然会在遥远的异国,偶遇老电影里的场景。

这里的铜器都很精美,如果想买的话,尽可以下手。当然,铜器也分类,手工的,和机器做的。手工的要贵很多。

这样一套下午茶具,买回去放在家里,也是挺好看的。

还有些店外,放着战争时留下的头盔,子弹等物。

这种铜壶,很有点一千零一夜的味道了。

这个都感觉不像铜,像*金了。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GaziHusrevBey’sMosque,电影里游击队和德*激烈交战的地方。可以自由参观,但如果进入大殿,女性必须换衣服。

格兹·胡色雷·贝格是萨拉热窝一位杰出的人物,年生于马其顿色雷斯,年任波斯尼亚州长,直至年去世。在他的领导下,萨拉热窝蓬勃发展,是当时奥斯曼帝国在欧洲人口最多的城市。他创立学校,建造图书馆,设立慈善基金、宗教机构,建造起了当时欧洲第一的城市供水系统。修建公共浴室、手工作坊,组织商队通商于其他国家,鼓励创作,推动哲学、诗歌的发展,对不同宗教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所以这座城市才能有如此多的东正教堂、修道院、天主教堂和犹太教堂。他死后,全部财产捐公。

胡色雷清真寺庭院内部。电影中,游击队员、钟表匠谢德遭遇德*伏击,中弹身亡的拍摄地点就是这里。电影放到这里时,我流了满脸的泪。

这座钟楼,就是电影里,瓦尔特甩下长长的绳子,从楼顶飞速滑下的撤退点。

太阳渐渐升高,游客也渐渐多起来。

玉琳土豪去买了个戒指,好像是石榴石,多钱忘记了,反正蛮合算的。

热闹的街市。

东西文化相遇线SarajevoMeetingofCultures,表示萨拉热窝是位居东西文化的交汇处,往东是伊斯兰教土耳其区,往东则是天主教奥地利区,表示和平、共处、包容。在这里,你随时可以看到衣着大胆暴露的西方妙龄女郎,和身披长袍,头上戴着黑纱的穆斯林女人,时尚和保守,就这样揉杂相融。

萨拉热窝又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这里都有,站在街上,一抬头,就能看到数个风格不同的清真寺或教堂。

这是东正教的圣心大教堂。

正好是礼拜的时间,进去瞄一眼。

耶稣像。

街边的建筑上,有水泥糊起来的痕迹,那些,都是战争遗留下的痕迹——弹孔。

萨拉热窝是一座悲情城市。

二战时,德*对萨拉热窝狂轰滥炸,建筑被炸毁,居民被大肆屠杀,萨拉热窝人民奋起抵抗,出现了以米哈伊洛维奇为首的切特尼克*和以铁托(后来的南斯拉夫总统)领导的南斯拉夫共产*两大抵抗组织。有人说瓦尔特的原型就是铁托,因为铁托在战争中曾用过“瓦尔特”这个名字。如今的萨拉热窝市内,建有烈士纪念碑和瓦尔特的塑像。

波黑战争期间,萨拉热窝又经历了3年的“围城”,死伤无数,城市面目全非。

法国作家Bernard-HenriLevy有一段话这样描述“围城”的残酷:“你无法想象在这城市中能找到避免炮火的地方,萨拉热窝没有‘线’,它只是一个‘环’,那不是现代的战争,事实上,它用20世纪生产的最先进的武器进行中世纪式的围攻。它甚至不是围攻,而是陷阱,你可以感觉到没人可以活着出去……”

因为时间关系,还有一些景点没有去到,如狙击手大街,科瓦西墓园,*堡等,留下一点遗憾。

过街时,拍下一位等绿灯的姑娘。阳光正好,战争留下的阴影已经散去,无论如何,萨拉热窝,祝愿你之后的岁月,永远和平安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