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萨尔瓦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世界上最会玩铜的人 [复制链接]

1#

年5月25日,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常州天宁宝塔发生了意外,一场大火烧掉了宝塔一楼的木结构建筑。谁曾想,正是这场大火,让我国的熔铜艺术绽放出光芒,给世界了又一场的青铜文明的盛宴。难道当真是“一饮一啄自有天数”吗?

原来,尽管天宁宝塔顶层的檐瓦装饰尽数被烧毁,但塔身却完好无缺。面对焚毁后的惨状,很多人看到本来的铜瓦已经变成了废铜,打算尽数扔掉。然而,有个叫做朱炳仁的奇人却打算不走寻常路。

要知道,铜制艺术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我们国家的青铜文明在世界范围内都处在相对领先的地位。且不说司母戊鼎(如今改名为后母戊鼎)为代表的商朝青铜文明,即便是发源于三星堆的青铜神树、青铜面具都是世界历史中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

因此,走铜艺术的创新有多难可想而知!但“机缘”有时候就是这样来了。

朱炳仁:但愿铜就是我,我就是铜

当时,他从铜渣中发现了一批熔铜结晶体,将他视为佛祖所赐予的“舍利”。在这样的精神中,他让铜材质重新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原来,经过他观察,铜在高温后会在地上随意流淌,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晶莹的铜珠和姿态各异的熔铜结晶体。受此启发,他开始了自己的熔铜之旅,结合如今时代的艺术形式,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熔现实主义”。

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他不仅将大火里的熔渣“变废为宝”,甚至“变废为艺术品”,创作了第一部熔铜艺术作品《阙立》。

备注:这幅作品后来被拥有着无数绝世珍宝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里程碑的意义之大可想而知。

朱炳仁的这件“年中国共产*建*周年”创作的献礼巨作《旌旗如山气如云》作品,令太多人叹为观止,“山下山下,风展旌旗如画”,朱炳仁以“风雷动,旌旗奋”为主题创作熔铜装置艺术,用如火的激情,熔铸出一面面英雄鲜血染红的旗帜,漫卷西风,气势如云。

这个时代就召唤的就是这种奋进、搏击的旌旗精神,这种精神通过这件熔铜作品融入了时代的精髓,朱炳仁通过这种艺术方式在歌颂这个时代的创造者、劳动者。

在武侠小说家古龙的笔下,曾经在《陆小凤传奇》中写道了西门吹雪和叶孤城这样的剑道高手的境界:那就是剑即是我,我即是剑。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让剑法臻于至善。

其实,朱炳仁在铜之一道也是同理。如此,也就不奇怪他对自己许下的宏愿:

但愿铜就是我,我就是铜。

为了让熔铜材质能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感,他学习了包括五彩、珐琅彩、粉彩等各式手法,让古朴的铜更加流光溢彩,也就是所谓的“庚彩”。

东方魅力,再掀青铜文明的高峰

青铜文明曾经在整个人类史上绽放了璀璨异常的光芒,只不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落寞了,让位于铁器、金器、玉器,更是和常见的艺术品渐行渐远。但是,偏偏就有这样的人要走一段复古的路,让现代艺术与青铜文明再来一次邂逅。

都说“苦心人,天不负”,想来世间确实如此。大概也是这样,一番蛰伏之后,杭州河坊街上矗立起了一座江南铜屋。这座铜屋的主人自然是“玩铜达人”朱炳仁。其实,当我们走进这座铜屋时,就可以看见了铜文化已经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形象,几乎所有的种类都能在此欣赏到。

青铜与艺术,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经结合,时光流逝,到了今天,朱炳仁先生将青铜文化在艺术上进行升华。

说到熔铜艺术,就不得不提朱炳仁先生的惊世巨著——《宋画迷宫》,这是一幅占地面积四十多平米的铜板画作,大师通过熔铜技艺,将铜的流动和色差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宋画的空灵与神韵通过铜汁的变达完美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幅巨作被世界艺术界惊叹,多次出国展览,为发扬和推动中国的传统文化、青铜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曾经,有些国人以为东方不懂现代艺术,可是古老而现代的中华文明会就此甘于人下吗?

答案自然是否。且不说近些年来越来越被欢迎的中华风、国潮风,各种国潮文玩层出不穷,就说熔铜一道,民间便有高人足以和西方艺术一较高下。

年12月,法国达利基金会在杭州设立首家达利作品纪念馆。

一边是艺术大师达利的一百余件青铜雕塑,一边则是朱炳仁创作的百余件熔铜作品。西方与东方,青铜与现代,在这一刻汇聚在一起。如此,也就无外乎有人评价到:我从他的熔铜作品里看到了达利的精神。

备注:萨尔瓦多·达利是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被公认是极富有想象力的卓越画家,擅长将梦境的主观世界加以客观化。

其实,在我看来里面哪有什么达利的精神,里面分明是一个渴望传承传统文化、在熔铜里苦寻创新15年的非遗人。若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又怎么能在大火中发现青铜文明的新艺术形式呢?他又怎么能在几千年后让青铜文化有了新的表达方式。

我相信,中国民间从不缺乏大师,缺乏的是发现大师的眼光。既然熔铜一道有朱炳仁在往前冲,那么陶瓷、山水画、玉器等又怎么会没有呢?

毕竟,一个强大的中国,从来都该是个文化强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