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引言
《再见,瓦尔特》无疑是一部与电影有关的电影,看到“瓦尔特”这个名字,熟悉电影的人很容易联想到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风靡一时的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事实上,本片的故事正与这部老电影相关,它不仅是故事叙述的核心和内驱力,也是联动片中男女主人公情感线索的关键细节。
在世界电影的长廊中,这种以讲述电影与人们生活、情感的重要关系为内容的作品并不鲜见,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影片《天堂电影院》正是其中的不朽佳作。这些影片既是对经典作品的致敬,更表达了创作者对电影这一充满魔力和魅力的艺术样式的深切情感。电影的强大感染力和影响力不仅源于精彩的故事和生动的人物,还源于它独特的制作方式和呈现形式。那么作为一部讲述与电影有关的故事的影片,《再见,瓦尔特》的创作者又是以怎样的视听手法去表现观众与电影的关系、传达观众与电影的感情的呢?
02通过镜头语汇实现环境对叙事的参与
《再见,瓦尔特》的故事围绕全村人想要在自己的村子里看上一场名叫《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电影展开,这一愿望的起因源于女主人公麦香带着弟弟偷偷跑到县城,在男主人公红旗的偶然帮助下看了这部电影,瓦尔特的英雄故事不胫而走,从而引起了文化生活极其贫乏的乡亲们对这部电影的极大兴趣,老村长下决心一定要让大家看上这部电影。为什么麦香要跑到县城看电影?为什么在自家村子里看一场电影竟成为全村人的奢望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村子里连发电机都没有,根本不具备放映条件,也就是说环境成为人们愿望不能实现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这部影片中,故事的冲突其实就是人与环境的冲突,环境成为参与叙事的重要元素。影片中创作者着意通过镜头语言的强调和交代来凸显环境这一因素,这也是整部电影最为出彩之处。
1.开门见山展现故事环境
影片的片头便是由一组展现环境的空镜配以音乐构成,同时伴随主创人员字幕的出现。在这一系列空镜中,我们看到宽广的土地、起伏的山坳、低矮的民房、刻有乔家卯”字样的石头、漫无目的生长的荒草,以及悠闲自得的牲畜。总之,整个村落看上去虽然安宁、祥和但不免萧索、荒,缺少生机。随着片头的结束,出片名字幕,之后进入正片,随即叠出“70年代,蒙晋交界山区”的交代性字幕,告知观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从片头至此处,时长1分半钟,虽未出现一人一物,也未进入任何动作性内容,但却开门见山地交代了故事的发生环境,在观众未有丝毫察觉的情况下便已完成了重要叙事元素的出场。虽然此时观众还感受不到这一系列表现环境的空镜在叙事上的用意,但对故事发生的环境已然有了初步认知,从而水到渠成地跟随镜头进入到故事的规定情境之中,这种开门见山的叙事方式把观众第一时间就引入了故事当中。
2.利用景别优势强化环境特征
除了在片头部分交代环境特点,创作者也有意识地在影片的外景场景中利用景别优势继续强化对环境的描述。
影片中,山路、村头、戏台、修渠工地、村长家门口都是多次出现的重要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创作者多次利用远景、全景等大景别镜头来呈现村落环境样貌,一方面强化了环境作为参与叙事、构成冲突的重要剧作因子的作用,表现了贫的环境对村民看电影愿望的阻碍;另一方面也通过这样景别的镜头建立了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为塑造具体、真实空间中的人物形象服务,帮助观众尽快进入故事的规定情境,从而也实现了影像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空间感。
03用镜头语言刻画唯美爱情
听亲历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我国热映的长辈说,这部影片曾经家喻户晓,让许多年轻人热血沸腾,片中的台词“空气在抖,仿佛天空在燃烧”已为大家耳熟能详。
在《再见,瓦尔特》中,年轻的主人公麦香和红旗也因对这部电影的痴迷而点燃了他们的爱情,他们的情感发展也成为本片另一重要叙事线索。如前文所述,故事发生的环境是在山间村落之中,除了*土便是荒草,毫无景色可言,又因为环境是参与叙事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完成故事主线的影像化叙事时创作者采用的是写实手法,真实还原环境的样貌。而在表现麦香和红旗的爱情段落时,创作者则有意使用了诗意、唯美的手法来渲染这对年轻人真挚美好的情感,其中两处段落的处理令人印象深刻。
一处是在影片的中间部分,临睡前爷爷默许了麦香和红旗的关系,并提出要给小女子准备嫁妆了,麦香羞涩地闭上眼晴、面带笑意地睡下。接下来画面叠画为身着红色花袄、胸前戴着大红花的麦香与同样佩戴着大红花的红旗并肩而站的微仰中景镜头,随后又是一次叠画处理,全景镜头中逆光下两人站在已经冻冰的河边,在光影的作用下,两人的身影形成剪影的效果,接着是逆光下红旗小心拉住麦香的手的特写,逆光下背景是像镜面一样光亮平滑的冰面,红旗破旧的袖口甚至清晰可见,最后这组画落幅在两个人轻轻接吻的中近景镜头上。这一太奇段落由景别不同的五个镜头构成,时长22秒,不仅起到增强画面美感、抒发人物情感的作用,更承载了重要的叙事功能。
首先,这一段落可以看作是麦香的梦境,也可认为是麦香的想象,而从剧作上更像是作者的障眼法。这组画面出现在爷爷应允了两个人关系后,很容易让观众理解为这是个真实场景,形成了影像叙事的小技巧。其次,这一抒情段落出现在整个故事情节的中点处,按照情节剧的叙事习惯,中点处该是故事的第一个高潮(或称伪高潮),这一唯美的抒情段落恰到好处地构成了影片的中点高潮,而且在表现内容上与整体情节紧密衔接,毫无突兀跳跃之感。再次,这一段落之后紧接着就是红旗的父母到麦香家提亲,而爷爷倒插门的提议令双方不欢而散,原本顺利的爱情遭遇掣肘。
由此印证这一抒情段落确属叙事上的伪高潮,它在爱情这条故事线里起到了承上启下、使叙事紧凑的作用。最后这组镜头在故事的行进中也起到了舒缓情绪的作用,形成了影像叙事的节奏感。
另一处便是在结尾处,这一次麦香和红旗的情绪段落是融入在全片大的高潮段落之中。全村人终于看上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两个年轻人也如愿地“扯”上了结婚证,终成眷属。两人跑回村子看电影,电影早已开演,两人站在远处、站在银幕的背面看着电影。在漫天的雪花中,红旗大胆地搂住麦香,两人拥吻,身后的背景正是紧张激烈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一唯美诗意的抒情段落与全村人全神贯注观看电影构成平行蒙太奇,将全片的情绪推向最高点,同时也与前面的想象抒情段落形成呼应,伪高潮最终成为真高潮,为爱情线索画上点睛又美好的句号。
04运用镜语表达形成影片风格基调
本片的导演金琛曾执导过电影《网络时代的爱情》、《菊花茶》以及战国等影片,不仅创作经验丰富,而且从他以往作品呈现的品质来看,也是一位颇具想法并注重影像表现力的导演。
《再见,瓦尔特》在影像上除了使影像参与叙事之外,在镜头语言上也十分注重镜头的美感和形式感并以此形成影片的风格基调。本片在情节推进上大多倚仗对白交代,而且很多情景是全村人的多人对话。导演尽可能针对不同叙事功能的对白场景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案。
例如在村民集中开会讨论“瓦尔特”一事的几场戏中,导演运用运动镜头来拍摄较长的台词,同时插入相关角色的反应镜头以形成节奏;几个骨干村民讨论排演“狗子爷爷营救瓦尔特”的一场戏时,导演让几人围着一个炉子说话,烟雾成为每个人说话的前景,丰富了画面的层次。
这场戏最后狗子开英子娘的玩笑,作为已结婚生女的过来人,瑛子娘满不在乎地骑在狗子背上痛打他屁股,导演用广角加特写刻画狗子扭曲惨叫的表情,用全景交代起哄的村民,同时不忘给麦香和红旗二人的中近景,表现这对恋爱未满的青年男女面对这样的玩笑和打闹时的羞涩;又如在爷爷打算给老七包办婚姻的一场戏中,第一个镜头就是广角拍摄的老七的脸,老七质问为何突然要给他说媒,接下来就是带环境关系的全景运动镜头,院子的栅栏作为前景,在镜头的运动中,爷爷将自己的打算跟老七一道来。片中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逐个举出,总之导演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塑造人物推进情节,并通过镜头语言的运用为形成影片的风格基调服务。
本片的高潮段落即全村人一起看露天电影的情节是全片的重头戏。导演从全村人好奇地围着放映车的一场戏便开始通过镜头表现来积累情绪。导演用微仰的广角镜头拍摄孩子们扯着巨大的白色幕布将其在空中展开,幕布充满画面,十分具有视觉冲击力。接下来便是全村人挨挨挤挤地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看电影,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到了却漫天雪花落,但大家全然不顾。头发上、睫毛上、衣服上都落满了白雪,却依然跟着影片哭哭笑笑。主题歌《寂静》适时唱响,这首歌曲在曲风上颇有苏联歌曲的风范,在气质上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影片十分契合。
在铿锵有力又充满情感的歌曲中,银幕上的画面与观众的反应交替出现,同时又引入麦香和红旗这一线索,在一对有情人的亲吻中,将整个情绪到达高潮。整个段落在镜头语言的组织下、在画面和声音的配合下十分准确地呈现了影片温暖、喜悦的风格基调,颇具感染力。
05结语
最后说句与本片有关的题外话,说说这部电影的幕后拍摄,这部片子在内蒙古清河城拍摄,当时很冷而且风沙大,拍摄条件非常艰苦,大约拍了十七八天,这样的周期在数字电影中算是比较长的了,导演对拍摄要求很高,大家的创作态度都很认真。所以说,电影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可以让人们痴迷、热爱、无怨无悔地付出,无论是看电影的人还是拍电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