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萨尔瓦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深扒色彩系大师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是哪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由于弗朗哥时期的独裁统治使得人们开始呼吁民主社会,极权与专制独裁的社会制度压抑了新的思想,在新旧时代的交替之局中,人们渴望自由又极度迷茫。就在这般迷惘中,佩德罗·阿莫多瓦悄然在西班牙这片文化故土上注入生气,他用愤世嫉俗、肆意张扬、极具艺术化的创作内容在精神贫瘠的独裁社会卷起一场风暴。

“欲”是阿莫多瓦电影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心理反应,它往往游于心里隐藏的角落羞于表达和安放。导演阿莫多瓦最擅长的就是赤裸的将想法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这些原始的身体感官去表达,毫不遮掩的释放这些欲望和渴望。

视欲

色彩搭配大师的审视

说到阿莫多瓦,人们总会谈到他是视觉系的创始人。他倾向让画面以高饱和度呈现,用颜色宣泄浓郁的情感与欲望。色彩象征则是他创作上情有独钟的艺术玩法,出自他本人之手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色彩宇宙。在这部带有“个人传记”色彩的新作《痛苦与荣耀》里彰显了色彩、巧合与戏剧冲突冲撞般的激情。

正片还没开始,大多数观众的眼睛都会被片头那幅享誉世界的土耳其湿拓画“水中绽放的花朵”所吸引。满目的斑斓色块,激荡起六欲在我们更深层次的存在。导演试图借用古老的绘画技法表现神秘时刻的到来。

这种技法大概是在十四世纪经由中国的丝绸之路,由波斯带到安纳托利亚,流传到土耳其。土耳其语中,湿拓这个词意为“像云的”或“多云的”,通常被阐释为“装饰者制作的上面有不同种设计图案的水纸”,也有“浮水染色技法”之意,所以人们称之为“湿拓画”。

60年代阿莫多瓦去马德里学习时正是波普盛行的时代,这场色彩爆炸对他的影响极大。而他这种对“波普式色彩爆炸”的偏好恰恰归因于“对出生地拉曼查简朴文化”的反抗。

西班牙的巴洛克式风情竭力挖掘阿莫多瓦最私人化的感觉,通过作品中人物性格,他的情感得以转化——或者可能的话,通过对陈旧思想的反抗,获得一种个体性的救赎。从阿莫多瓦过往的电影海报中,就能看出许多早期波谱艺术的影子。

重回巴洛克怀抱的阿莫多瓦,吸收了西班牙本土的地中海,加勒比,阿拉伯等各种风格和艺术形式的熏陶,这造就了他日后作品人物的创作与塑造的风格。高饱和度的明亮色彩将叙事和情感浓墨重彩的铺陈在屏幕上,人与时代的命题在色彩与文本之间试图被阐释和探讨。

从这部片子前期色系的主要颜色构成来看,它与后期电影里每一个板块的色彩母题相呼应,就连人物服饰都按照片头的色彩花纹和颜色搭配进行设计。

《痛苦与荣耀》即使是自传片,但影片依旧保留阿莫多瓦过往叙事时一贯使用的构图方式与配色方案。阿莫多瓦偏爱红色,是因为在经历了思想禁锢的时代后,他视热情与生命力为一切的开端、创作的原动力以及最能概括他和剧中人的人生。

阿莫多瓦将情人之间的热烈和浪漫,用视觉的方式诠释无遗。

阿莫多瓦的整个创作过程可以说是安放情绪和欲望的过程,这些情绪纷纷通过色调、镜头的切换呈现出来。

《痛苦与荣耀》中的男主萨尔瓦多,年少时亲眼目睹了泥瓦匠朝气勃发的胴体,睡眼惺忪的男孩无法承受这种「美」的冲击,昏了过去。这一场景对萨尔瓦多的影响是颠覆性的,而这场性启蒙对他日后的成长同样是重大的转折。

作为导演,阿莫多瓦前半生一直追寻对这种美的表达,无论是《痛苦与荣耀》中的美好肉体,还是《欲望的法则》、《崩溃边缘的女人》中狂野的画面美学,都给这日渐冰冷的后现代世界带来了一丝狂热。

当一部作品完成之时,它便成为了一方满盛欲望的容器。阿莫多瓦在一次次的自我释放中流露出他对这个世界的喜怒审视。

声欲

孤独患者的自救

和色彩搭配一样出色的还有配乐,影片配乐从叙事的“虚拟与现实”出发,交替出现童年的轻快与现实衰老的沉重。它就像一面面镜子,映出阿莫多瓦孤独的灵魂。

影片开头垂垂老矣的萨尔瓦多全身浸泡在泳池里,闭着眼,表面无声又平静似水,实则他的背部布满金属、螺丝和外科水泥。在近两年里,他被一百种痛苦:头痛、耳鸣、咽炎、肌腱炎、焦虑症折磨。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感同身受真实带入,但声音首先把我们引入了萨尔瓦多的晚年生活:现实中一阵高频的鸣响侵袭我们的耳朵。

紧接着绚丽变幻的片头携着AlbertoIglesias的弦乐曲流动的冲击力占据整块屏幕。

正如萨尔瓦多所说:“每天晚上,我感到各种痛苦,于是我信上帝并且祷告,如果有一天醒来,我只感到一种痛苦,那么这一天,我就是无神论者。”

他那些痛苦时反叛的只言片语布满内心的每个角落,就像被大众消费后弃之不顾的药渣。但你了解一个人,如果只从他的碎片语言中去揣摩,无论如何都像是读一篇药品说明书。除非,我们走进角色背后的那个人—阿莫多瓦。

如果你对阿莫多瓦的风格不太了解,就会被无厘头的结构和拉美风格的音乐冲击得一塌糊涂。直至读懂了阿莫多瓦之后,才知道这位孤独患者把想法通过声、影呈现于幕,其中的每一首配乐都是关于阿莫多瓦的往事。

清澈的河水边,小萨尔瓦多在清澈的河水边和妈妈、邻居阿姨们一起洗衣服。白色的床单抖动在空中,她们随即唱起歌来。清亮的声音漩涡与年迈后的苦难成鲜明对比。我们这才恍然顿悟,童话果然只存在于孩童时代。

成年后的萨尔瓦多成为了一名作家,他在创作上趋近于自我呐喊,这种不遮掩的控诉生活就像一剂无用的药另他百般生厌。

片头一阵音乐的优美中却略微让人喘不过气,男主萨尔瓦多交代了自己晚年的疾病痛苦,而“痛苦”远不止指病痛。外界的嘲笑、爱人的离开、对母亲的愧疚,这些痛苦远远超过肉体上的折磨。

年少还有写作的充实,步入年迈后的他却发现自己的的作品得不到赏识,甚至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将他真正填满。当心灵感到空虚,孤独更是变得难以管理。

电影的配乐对于电影整体风格塑造以及情绪推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痛苦与荣耀》中你能感受到所有音乐感觉都是不加克制的孤独感。当然音乐不只有旋律还有生命的动力。

影片的配乐中有一部分是人声的唱歌,一把弗朗门戈吉他搭配歌者的声音,音乐声响起时,它诉说的是让身体、精神和艺术上停滞不前的萨尔瓦多付诸行动的动力。

《痛苦与荣耀》并不是用来解决过去的问题,也不是用来修复伤痛的,而是作为一种安抚性的追忆,实现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当主人公以衰朽之躯和疲惫之眼回顾过往,那些抗争与坚守,那些过错与疯狂,渐渐明白:如果不是经历背部的手术和长时间的术生后恢复,他也不会写出这样的剧本,回归真正的自我。

情欲

情色大师的隐忍克制

世间唯一经得起岁月摧残的,就是才华。

这句话适合于阿莫多瓦,也适合于他影像下的所有角色。在经历一系列的矛盾纠葛后,萨尔瓦多放下了痛楚,带着自己的剧本《瘾》找到曾经分道扬镳的演员阿尔贝托,双方达成一致由萨尔瓦多改编剧本,阿尔贝托署名并出演舞台剧。

这一幕与《不良教育》中马诺洛神父找到正在拍摄《来访》的恩里克如出一辙。

阿莫多瓦电影里的角色们总是带点荒谬的特异分子,剧情铺陈也总是有上下文的联系,并充斥着百无禁忌的镜头,表达着令人咋舌的价值观。如同剧作《瘾》包含了他情感上的隐忍与克制,对同性恋人亦是如此。

片中有一个重要段落,步入老年的萨尔瓦多时隔多年重逢了当年的旧情人,他毫不避讳的分享了两个伴侣之间的亲密时刻。对于人类性癖的涉猎可谓包罗万象,滴水不漏。但就在本片中两个垂暮老人拥吻的一刹那,所有的激情都归于温柔。

对比此前同样注重私人化的艺术形式,这次的内容格局更大,更宽。他一边想要抑制爱欲,一边要再次回归创作的舞台。

而导演对于自传式的电影似乎不喜欢强买强卖的解释,不屑于孤军奋战似的捍卫,他的态度更倾向于将纯粹的爱意与荣耀永存心间。

当然阿莫多瓦不可能像其他穷酸文艺片导演一样表达着同样穷酸的“文人的困顿”。他用夸张戏谑的剧情铺陈,源源不断的幽默感与想像力的调配,宣泄出每个人在人生低谷时的心灵状态,并且抛出了一个终极性的问题——人到中年该如何与自己和解?

显然,阿莫多瓦选择了最从容的方式,他不惧怕矛头对准自身最根本的痛点,试图通过影像对自我进行赤裸裸的审视。影片鲜艳的色彩,流畅的剪辑与视听展示出一种后现代的审美眼光,这同时也是阿莫多瓦对过往作品的颠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