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萨尔瓦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战爆发实质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争权的产物 [复制链接]

1#

引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各种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是经过几十年酝酿和准备的大厮杀。随着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各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每个大国都力求在军事上取得对他国的优势。

帝国主义国家疯狂扩军备战

-年列强的军费激增:德国由八亿七千四百五十万马克增至十二亿五千九百万马克;奥匈帝国由四亿零一百六十万马克增至五亿四千八百八十万马克;意大利由二亿八千二百五十万马克增至四亿七千二百五十万马克;英国由十二亿一千八百三十万马克增至十四亿五千二百四十万马克;法国由八千七百二十万马克增至一亿五千二百一十万马克;俄国由九亿五千八百万马克增至十二亿八千五百三十万马克。年德奥两国军事预算高达一百四十亿马克,俄、英、法三国达四十八亿马克。

各国争相扩充本已十分庞大的陆军。大战前夕,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已拥有现役兵;德国七十六万,英国四十一万,法国七十七万,沙俄一百三十万。

疯狂的扩军备战,在英德海军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德国力图打破英国的海军优势,而英国则以“海军两强标准”赶造新型大舰,来回答德国的挑战。年英国造出了第一艘新型装甲舰-无畏舰。德国获悉后立即决定今后每年制造这类军舰四艘。到年英国已拥有无畏舰十二艘,德国拥有九艘。大战爆发前夕,德国已拥有各种舰只三百九十一艘,成了仅次于英国的海军强国。

在军备竞赛的过程中,各国还竞相利用科学技术上的新成就,新发明,改进自己的装备。各种新型的机关枪、大口径速射炮、飞艇、飞机、鱼雷、潜艇等武器相继研制成功。这些武器的使用一方面使军费开支增加;一方面意味着未来战争将更加残酷和激烈。

帝国主义在备战的同时,还采用假和平的伎俩掩盖其罪恶活动,欺骗世界舆论。在沙皇政府的倡议下,年5月至7月和年6月至10月在荷兰海牙召开了两次所谓国际和平会议。空谈和平、裁军,会后各帝国主义国家没有裁减一兵一卒。相反,各国军费一加再加,战争危机日益加剧。

战争危机的增长

大战爆发前,地中海沿岸和巴尔干地区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他们在这里制造了一系列的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使世界战争的危险日益增加。

年4月,德国要求重新审议法国在摩洛哥拥有“特殊权益”的英法协议,否则,便诉诸武力。法国拒绝其要求,并向丹吉尔派出军舰显示力量。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这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只是由于法国感到自己尚未完全作好战争准备,盟友俄国又陷入日俄战争,才对德让步,同意召开了阿尔黑西拉斯会议。会上与德国的愿望相反,大多数国家支持法国,使法国取得了摩洛哥的警察管理权,为法国今后吞并摩洛哥提供了条件。德国与法英的矛盾更加激化。

年4月,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了反帝的人民起义,法国借口维持治安出兵占领了首都非斯。德国不能容忍法国独占摩洛哥,它以保护德国在摩洛哥利益为借口,派军舰“豹号”驶抵阿加迪尔。法德即将发生直接对抗,空气十分紧张。英国表示支持法国,声称它将履行其援法义务。最后双方互相妥协(德国承认法在摩洛哥的一切特权,法将其刚果殖民地一部分割归德国)。这是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自年起,战争的阴云也笼罩了欧洲,终于在年爆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希腊四国,结成了争取民族解放的反土耳其联盟。10月,四国相继对土宣战,并在短期内击败了土军。这一战争推翻了土耳其对巴尔干的封建统治。但巴尔干国家却又由于帝国主义的挑拨,在分配战果的问题上发生了冲突。塞尔维亚、希腊对保加利亚分得了马其顿的大部分极为不满,它们决定联合反对保加利亚。年6月至8月进行了以保加利亚为一方,以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和土耳其为另一方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战争以保加利亚的失败而告终。保加利亚被削弱了,它不仅丧失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战果,而且还丢失了原有领土的一部分。塞尔维亚加强了。巴尔干国家发生了新的组合。保加利亚转向德、奥;塞、希、罗加强了与协约国的联系。

巴尔干战争基本上把巴尔干人民从土耳其压迫下解放出来,但由于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参与,这次战争实际上又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巴尔干各国在战后矛盾的加深,为帝国主义大国继续干涉和控制巴尔干事务提供了可乘之机,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埋下了导火线。可以说,巴尔干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萨拉热窝事件

巴尔干战争之后,塞尔维亚反奥情绪进一步增长。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是它进行民族压迫的最大威胁,而决意给以打击。在年6月底于波斯尼亚举行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的军事演习,以此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进行挑衅。

居住在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波等获悉后,在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团体“黑手会”的指导下,决心刺杀前来检阅部队的军国主义分子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年6月28日斐迪南夫妇在检阅了演习部队之后,乘车到首府萨拉热窝访问。当车队经过普林西波面前时,他立即向斐迪南夫妇连发两枪,击中要害,双双毙命。奥匈帝国决定利用这一事件,挑起早已预谋的摧毁塞尔维亚的战争。两大军事集团也决心乘机发动准备已久的大战。这样,萨拉热窝事件,就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大战的开始

奥匈帝国决心发动战争,但它担心俄国的军事干预,在7月4日征询其盟国德国的意见,德国认为自己已作好战争准备,萨拉热窝事件正是一个“天赐良机”。德皇威廉二世亲自接见奥匈大使,表示德国全力支持,鼓励他“不必踟蹰”,对塞作战。俄、法两国公开宣布支持塞尔维亚,英国则玩弄狡猾的外交手腕,一面表示将不卷入战争,以诱使德国无顾及地投入战争,一面又鼓励俄国备战。

7月23日晚,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取缔一切反奥组织;从军队、政府中清除反奥官员;由奥匈帝国派员会同审判刺杀案件等,并限四十八小时内答复。塞尔维亚除对通牒中严重产生侵犯主权的会审案件条款外,接受了绝大部分的条件。由于奥匈已决意发动战争,以塞尔维亚没有全部接受通牒条件为理由,于7月28日对塞宣战。

俄国不能容忍奥匈帝国的扩张,7月30日宣布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德国进攻比利时,当天英国以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为借口,对德宣战。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11月土耳其对协约国宣战。战争很快越出了欧洲范围,演成了世界大战。战争爆发后,各交战国都争相表白自己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但是“-年的战争,从交战的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的战争。(即侵略的、掠夺的、强盗的战争)”。这一性质是由各国参战的掠夺性目的决定的。因为他们都是为了争夺霸权、向其他国家夺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当然,对受到奥匈帝国侵略的塞尔维亚来说,它参战的目的是为了捍卫国家的主权,维护民族独立,是正义的战争。但是:“奥地利与塞尔维亚的战争的民族因素,只有从属的意义,不能改变战争的总的帝国主义性质。”

第二国际的破产

各国工人阶级及爱好和平的人们曾为制止战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而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领导人却扮演了可耻的角色。大战爆发后,他们的叛徒嘴脸就暴露无遗了。英、法、德、奥匈和比利时的社会党及俄国的孟什维克机会主义头子们,公开站到资产阶级“祖国”方面去。完全背叛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

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和法国社会党人在国会中投票赞成军事拨款。英国工党表示无条件地支持政府,俄国的孟什维克采取了“保卫沙皇俄国”的立场。比利时和法国的社会党人甚至参加了资产阶级政府,与资产阶级达成了“国内和平”的默契。社会党的叛徒们都为本国的资产阶级战争政策辩护,没有一个承认他们本国政府是在进行帝国主义战争。都声称他们的祖国是被侵略的,他们的政府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他们还利用手中的宣传工具为虎作伥地哄骗工人,号召他们在国内与资产阶级合作,在国外同他国人民作战。

第二国际破产了,它分裂为彼此仇恨,互相混战的各国只有小部分人坚持了国际主义立场。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始终如一地高举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旗帜。列宁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呼吁各国社会党内的左派向工人阶级揭露这一战争的侵略实质,号召他们反对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直到推翻本国的帝国主义政府。这是把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同社会主义革命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路线。

战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战线有三条。西线在比利时、法国北部、德法边境,是英法对德作战的战场;东线自波罗的海南岸到罗马尼亚边境。是俄国对奥作战的战场;南线在巴尔干,是较次要的战线,奥匈在这里对俄国及塞尔维亚作战。此外,双方在近东、远东和非洲也有战事。德国的战争准备比协约国充分得多,它的军队与别国军队相比组织完善,装备最好。德国原以为,俄国由于交通落后,战争爆发后不可能迅速集中兵力在德国东部边界采取行动。从这一估计出发,德国计划首先对付西方,以绝大部分兵力通过比利时,在英军给法国以有力援助之前给法国以毁灭性打击,用四至六个星期的时间打败法国。然后再挥兵东线会同奥匈帝国进攻俄国,在三、四个月内结束战争。这就是德国的以速决战为战略思想的作战计划。法俄战争计划的基本点则是对德国东西夹攻,迫使德国两线分兵作战。

马恩河战役8月4日德军侵入比利时,虽然遇到了顽强抵抗,但是仍然在短期内推进到了比法边境。8月底德军分五路攻入法国,法军被迫后撤。9月3日德军前锋距巴黎仅十五公里。法国处境险恶,首都迁至波尔多。出乎德国的预料,俄军在其全部兵力尚未完全集中之前,在东线提前发动了攻势。德军被迫从西线分兵增援东线。9月5日马恩河会战开始,双方投入兵力约一百五十余万人,轻炮六千多门,重炮六百多门。战况十分激烈,伤亡惨重,仅几天的时间法军伤亡十四万人,德军伤亡二十二万人。9月8日德军战败,退守安纳河一线。经过马恩河战役,德国在西线的进攻被遏止,法国保住了巴黎,到年底,双方转入了相持阶段,各自挖壕对阵。德国的速决战破产。

在东线,俄军未及动员完成就在8月中旬向东普鲁士发动了进攻。俄军依仗优势兵力,曾取得一些胜利。在德军从西线调兵增援之后,8、9月间俄军被各个击破。损兵二十五万人。德军乘胜攻入俄国国土。但俄军在东线南段东加里西亚及布柯维纳却歼灭了四十万奥匈帝国的军队,9月下旬进抵喀尔巴阡山麓。到12月中旬,东线也进入胶着状态。

在亚洲,日本于年9月占领了太平洋上的德属岛屿,11月攻下了德占我国领土胶州湾。

战争的进程表明,德国在开始时由于准备充分,在军事上处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一些战役的胜利,但经过马恩河战役之后,德军的速决战略破产了,从此陷入了东西两线同时进行的长期消耗战的泥潭。

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下年德军未能按计划突破西线。就决定集中力量先击败俄国,迫其单独讲和,然后再来对付英法。从年春季起东线成了主要战场。德军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展开了全面进攻。从2月到9月接连攻占了几乎整个加里西亚和布哥维纳、波兰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的一部分,把战线向东推进到从里加湾至德涅斯特河上游一线。俄军节节败退,伤亡惨重。

这一年,英勇奋战的塞尔维亚在德国及新参战的保加利亚的优势力量进攻下被击溃了。原同盟国成员意大利在战争爆发以后宣称中立,,由于英法俄答应给予更多的赃物,在年5月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开辟了意奥战线。年德军虽在东线取得了巨大胜利,但迫降俄国的战略目的并未达到。鉴于俄国幅员辽阔,交通不便,气候寒冷,德军未敢深入腹地。到年它又决定重新把重心移向西线。它认为只要打败英法,俄国失去财政军火支持必然战败。

在凡尔登战役进行的时候,英法为了牵制德国,在7月发动了索姆河战役。这一战役由英军担任主攻,战役从7月一直进行到11月,激烈程度比凡尔登之役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双方损失军队约一百二十万人。英法联军虽未取得战略突破,但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攻势。英国研制的新式武器坦克首次使用。英法军队的装备已经赶上了德国。年底在军队数量上协约国也超过了同盟国。

两次战役之后,西线双方重新进入了拼消耗的相持局面。在海战方面以英德为主。战争开始以后,英国依靠其强大的舰队对德国进行了海上封锁。德国为保证海上行动自由,准备寻机与英国海军决战。年5月31日,英、德在日德兰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一次海战。英国出动了各种战舰一百五十一艘,德国出动了一百零一艘,从下午二时起直战到夜晚,德舰实力不支退回港口。德军被击沉大舰一艘,小舰十艘,损失兵员二千五百余人。英军被击沉大舰三艘,小舰十一艘,损失兵员六千余人。虽然英军损失较重,但德国未能打破封锁,只好退回北海。制海权一直掌握在英国手中。

俄国二月革命

到年底,交战双方胜负未分,伤亡了大量人口,耗费了巨额资源。交战各国特别是德、奥已深感人力物力的匮乏。

各国统治阶级把战争的负担全部压在了人民的头上。在前线,劳动人民被迫为资本家流血作战;在后方,他们则成了军事苦役监狱的囚徒。由于战争,民用产品奇缺,粮食减产,出现饥荒。为了应付困境,各国相继实行了生活用品的配给制,而且配给量不断减少。这一切,激起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强烈不满,反战情绪高涨。

俄国人民所受的战争灾难最深重。战争开始以来,一千万青年被驱往前线充当炮灰。由于沙皇政府腐败不堪,供应不足,武器缺乏,指挥不当,前线连连败北,数百万士兵死于战场。后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交通运输几乎停顿,工厂缺料,开工不足,耕地大量荒芜,劳动人民陷入饥寒交迫的绝境。反对战争与反对沙皇的斗争日趋高涨,革命时机成熟了。

年全国罢工达一千五百多起,参加罢工的人数达一百万人以上。工人们提出了“打倒沙皇”“打倒战争”的口号。在农村抢粮、夺地、焚烧地主庄园的事件层出不穷。前线士兵开小差的日益增多。

沙皇政府为了镇压革命,曾打算与同盟国单独讲和,但是俄国的资产阶级及大部分军事头目反对这样做。他们策划举行宫廷政变,以保证战争进行下去,防止人民革命。当这个计划还没有变成现实的时候,革命发生了。

年初彼得格勒、莫斯科、诺夫哥罗德等许多工业中心的工人发动了罢工,举行了示威游行。3月11日(俄历2月26日)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发动了武装起义,推翻了沙皇专制政权,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首都的胜利推动了全国革命的发展,包括莫斯科在内的各地工人士兵都纷纷起义,推翻了地方政府。前线的士兵也行动起来,罢免了许多反动军官,选出了自己的代表。沙皇专制统治覆亡了,二月革命胜利了。

当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民在街头浴血奋战的时候,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乘机窃取了许多地方苏维埃的多数席位。他们背着布尔什维克帮助资产阶级在工兵代表苏维埃之外组织了“临时政府”,这就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窃取了胜利果实之后,拒绝满足人民的和平与土地的要求,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因此,布尔什维克还必须领导人民继续为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为没收地主的土地,为把全部政权交给苏维埃而斗争。美国参战年底协约国曾决定于年春在各条战线上同时出击。由于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俄军没有进攻的可能,意大利力量薄弱,无力展开攻势,4月和5月英法联军的进攻失败了。

德国感到自己力量的枯竭,决定采取无限潜艇战来扼杀英国,挽救颓势。年1月31日德国宣告:今后一切驶向协约国港口的船只,不论它属交战国还是中立国,都将受到德国潜艇的攻击。

大战开始以后,美国资本家对协约国和同盟国都进行贸易,特别是通过军事订货攫取了巨额利润。美国的打算是先以中立国的姿态发战争财,等双方两败俱伤时再来收拾残局,实现自已更大的掠夺扩张计划。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美国与协约国关系日益紧密,它供给协约国军火、粮食等物资价值一百零五亿美元,还提供了一百亿美元贷款。到年,美国开始担心在法俄削弱、英国受潜艇战打击的情况下,从而失去自己对协约国的大笔贷款,鉴于交战双方均已精疲力竭,以便在战后分赃,美国的威尔逊政府就以德国实行“无限潜艇战”为借口,于年4月对德宣战。

美国参战后,它的力量没有立即在欧洲战场上表现出来,因此德奥军队还能在夏秋之交在东线取得一些胜利,迫使俄军退出布哥维纳和东加里西亚。10月底德军又取得了消灭意军三十万的胜利。不久,美国参战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它完全断绝了对德国的军火供应,并增加了对协约国的军事和财政支援。它派遣大批舰只进入欧洲海域助英作战,二百万陆军陆续在欧洲登陆,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

继美国参战之后,许多中立国倒向协约国,8月,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参加了协约国集团。协约国的成员增至二十七个,形成了对同盟国的绝对优势。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干俄国二月革命之后,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准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在彼得格勒举行了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二天,苏维埃政府向一切交战国提议,立即举行和平谈判。建议遭到协约国拒绝之后,苏维埃政府为了满足人民的和平愿望在年3月3日与同盟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鉴于当时国民经济即将崩溃,人民疲于战争,旧军队已经瓦解,新的军队尚未建立,虽然条件苛刻,但列宁坚持签订了这一和约,以争取一个喘息的机会,巩固新生的苏维埃国家。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激起了交战各国人民的革命热情,特别是在同盟国,随着战争的失利,革命形势迅速高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年初,德国准备孤注一掷,想抢在大批美军在欧洲登陆之前击败英法。德军统帅部利用东线无战事的机会,集中人力物力,从3月到7月倾全力在西线发动了五次攻势,但是都被协约国击败了。德军最后的一点实力消耗完毕。此后,联军开始了反攻。10月初英军突破兴登堡防线,联军全线向东推进,同盟国军队土崩瓦解,保加利亚、土耳其、奥匈帝国先后投降。

德国前线军事上的失败,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加深,终于爆发了11月9日的柏林起义。军队转向无产阶级,卡尔·李卜克内西宣布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但革命领导权很快落到右派社会党的手里。

11月10日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兰。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由帝国主义争霸而引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它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参战国家共三十三个,卷入战争旋涡的人口在十五亿以上。直接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三分之一死亡),由于战争引起的饥饿、灾荒所夺去的生命也在一千万人以上。战争造成了三千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资本家发了财,劳动人民承受了战争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反而增加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削弱了。战争引起了革命,俄国变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结语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工农革命运动及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从此资本主义总危机开始了。人类历史进入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