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萨尔瓦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书评西欧如何在文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复制链接]

1#

作者:[美]萨菲·巴赫尔译者:王铮等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李约瑟的难题

年8月的一个星期日,一位33岁的来客拜访了居住在英国剑桥大学校园内的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李约瑟关于胚胎形成和成长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可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比肩的著作。鲁桂珍从上海出发,历时两个月,行程英里,终于见到了这位传奇人物和他的夫人多萝西·李。多萝西·李同样是一位有着丰硕研究成果的著名生物化学家。

鲁桂珍原以为李约瑟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但是见面后她却惊奇地发现李约瑟教授才30岁出头,瘦高身材,嗓音圆润,这一切令她非常着迷。鲁桂珍很快了解到,李约瑟兴趣非常广泛:他是一位虔诚的宗教信徒,非常热衷于游泳,同时还是自由恋爱的狂热实践者。在多萝西的撮合下,李约瑟开始与鲁桂珍交往。

李约瑟在日记中写道,几个月后的一个晚上,李约瑟与鲁桂珍躺在床上,吸着香烟。李约瑟突然转向鲁桂珍,询问如何用中文写“香烟”这个单词。他们一起在日记本中写下:

香煙

李约瑟感受到了中文书法的魅力,决心学习中文。鲁桂珍成了他的老师。李约瑟对中文的兴趣很快扩展到了中国历史。鲁桂珍曾多次跟他说过,西方科学家和学者很少意识到,许多著名的发明和技术事实上起源于中国。

年夏天,李约瑟在纸条上写道:“为什么科学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他问鲁桂珍,既然如此多的想法首先出现在中国,那么为什么科技革命首先出现在西欧而不是中国?

鲁桂珍无言以对。李约瑟决定访问中国,对这一问题进行调研。

李约瑟

李约瑟从此再未涉足生物化学领域。最终他完成了一部共27卷、1.5万页、约万字的巨著。这部巨著被评论家认为“也许是个人完成的关于历史和文化的融合题材最伟大的巨著”。李约瑟最终改变了西方人对于东方世界的认知。他论证了鲁桂珍说过的话:大量的技术、军事和政治进步首先出现在中国。中国在某些领域领先欧洲几个世纪,甚至领先多年。

但是他从未找到那个问题的答案:既然中国古人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那为什么科技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这一问题最终演变成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如果你是来自外太空的外星人,像阅读小说一样阅读人类的历史,从原始人类的狩猎采摘文明到农耕文明,然后迫不及待想知道科学和工业革命会在何地开始,那么你一定会猜想是在中国或者印度。

从公元1世纪中期到2世纪中期的这年中,中国和印度统治着世界的科技和经济领域。这一段时间,它们总共贡献了人类一半以上的GDP。同一时期,5个最主要的西欧国家的GDP仅占世界全部GDP的1%到2%。中国的造纸业和印刷业领先欧洲几个世纪。指南针、火药、大炮、曲轴、深井钻、铸铁、纸币、精密的天文观测台也都首先出现在中国。

早在欧洲第一批大学成立的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科举制度,为中国社会培养了一批精英。在此期间,中国人的识字率高达45%。而英格兰人的识字率仅为6%。

15世纪早期,2.8万名中国人曾驾驶着艘船只,组成史上最大的一支舰队访问北非。其中最大的一艘船重约吨。几十年之后,哥伦布才驾驶着3艘吨重的小船去探索美洲大陆。当时的中国远比欧洲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加强大、更加富饶。

但在那之后漫长的时间里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中国的注意力转向了国内,建首都、修长城以及疏通大运河。这些项目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中国统治者对行星运动、大气性质等疯狂的想法丝毫不感兴趣。

18世纪,在英国寻求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时,乾隆皇帝给英王乔治三世“宣谕”道:“……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不久之后,英国船只“复仇女神号”到达中国沿海地区。几个星期之内,英国舰队就轻易摧毁了中国海军落后的木制帆船。欧洲人的撒手锏是蒸汽机。

此时印度正处于莫卧儿帝国时期。印度统治者同样迷恋于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项目,例如建造泰姬陵。年,东印度公司控制了印度。年,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

征服清王朝和印度帝国的西欧商品正是年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东西方文化交流涉及文字翻译、中国的工程技术、印度的数学、阿拉伯国家的天文学、哲学、宗教学、眼镜、指南针以及钟表和医学等各个方面。通过交流人们发现:世界是可知的,真理是可以通过测量和实验证实的,自然界是有其自身规律的。

今天我们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但是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只有宗教权威、神权统治者或圣人哲学家才能裁决对与错。任何人都可以获得真理的想法是激进而荒谬的。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往往被视作精神病而被排挤。

这种想法有一个更加现代化的名字:科学方法。它被认为是奇思狂想之母。

几个世纪以后,中国人和印度人会深刻地体会到:失去奇思狂想是致命的。

工业和历史领域的奇思狂想萌芽

本书致力于研究如何在团队内部创造条件来激发奇思狂想。通过研究这些原则,我们便可以回答李约瑟抛出的难题——为什么科技革命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印度或者其他地区。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企业中的奇思狂想萌芽是如何形成的。然后我们将这一想法进行扩展:国家的奇思狂想萌芽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将会看到为什么由数百个独立小王国组成的西欧变成了像中国和印度那样的强国,为什么波士顿的生物技术市场孕育出了默克和辉瑞这样的跨国公司,为什么好莱坞的小制作催生了派拉蒙公司和环球电影公司。

我们将会看到为什么第谷·布拉赫成功了,而与他同时代的以及5世纪之前的中国人没有成功。我们将会看到为什么西欧成为当时奇思狂想蓬勃萌芽的地区。对于那些想避免重蹈古代帝国覆辙的国家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我们先来近距离地看看奇思狂想之母。

改变世界的8角分

通向自然原则以及探索自然原则的科学方法可以通过日心说的发展反映出来。如果神权统治者关于天堂和人间最基本的论断是错误的,那么人类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定义和发现真理。

日心说在公元前4世纪首次被提出,在随后的年内反复出现并不断被压制。公元6世纪,印度天文学家阿耶波多提出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解释了行星和太阳都会周而复始地自转。14世纪和15世纪,在基督教统治下的欧洲和伊斯兰世界都出现了关于地球运动理论的萌芽。

在波兰,一本在年左右完成的小册子详细记录了哥白尼关于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学说。身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费尽心力地解释为什么他的理论与宗教毫不冲突。梵蒂冈教会鼓励哥白尼发表著作(一个世纪之后哥白尼的理论开始为教会所不容,当时伽利略嘲讽了教会领袖)。

哥白尼自己也抵制他的理论,这不仅是因为他需要考虑其他人和教会成员的感受,还因为他无法回答理论中的明显缺陷:既然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那么为什么鸟不会从鸟巢中被甩出呢?如果地球绕太阳公转,那么为什么月球不会被甩在身后呢?换言之,就像每个早期的奇思狂想一样,他的理论充满了瑕疵。

在追随者的努力下,哥白尼最终在年发表了他的理论。几乎没有人重视他的理论。正如他所担心的那样,大多数人都嘲笑他理论的瑕疵并否决了整个理论。年,意大利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乔瓦尼·马吉尼写道:“几乎每个人都认为他的假设是荒谬的。”

哥白尼去世50年后,一位历史学家经过调查后说,在当时的欧洲大约只有5位学者相信他的日心说。其中有一位是迈克尔·马斯特林,他是德国蒂宾根大学的教师。他关于行星运动的课程给17岁的开普勒留下了深刻印象。开普勒在日记中这样描述自己:

他的外表像一只小狗。他的身体敏捷、壮实,身材也很好。甚至他的胃口都和小狗很相似:他喜欢啃骨头和干面包。

他不喜欢与人交流,却像小狗一样热心地招待客人。当东西被抢走后,他会突然爆发并咆哮……他讨厌很多人,人们也不喜欢他,但是他的主人很喜欢他。

开普勒对哥白尼的理论非常痴迷。他发现了许多未知的现象和漏洞。

开普勒

他认为这个理论与古希腊关于天体运动的理论一样复杂,需要几十个圆圈和本轮来描述轨道。它并不比广泛使用的地心系统更加精确,因此也没有太多用处。

正是这种理论上的纯粹让浪漫的开普勒相信,日心说可以更自然地解释行星运动(为什么水星和金星从未远离太阳),以及为什么行星周期会不一致。离太阳近的行星公转周期短,离太阳远的行星公转周期长。

24岁的开普勒出版了一本书。在书中,他认为行星轨道的形状是由金字塔和立方体组合而成的。他满怀热情地推销自己的书:“有史以来我第一次让这个问题变得广为人知……在这里,我们将看到上帝是如何像人类建筑师一样建立世界的!”当然,他所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后来,他放弃了其中的大多数观点。但是,开普勒有着数学家的思维方式。他把书寄给了当时欧洲最著名的天文学家第谷,并立即成为第谷的助理。第谷有着自己的行星运动理论,他希望年轻的开普勒能帮助自己证实这一理论。

第谷分配给开普勒的任务是分析火星运动。刚开始计算时,开普勒假设火星在做圆周运动。在当时,圆周运动被认为是足够精确的。先前所有的行星观测家,包括巴比伦人、希腊人、阿拉伯人、欧洲人,也包括哥白尼和第谷,都假设天体在做圆周运动。但是经过5年的分析,开普勒依旧无法解释火星轨道与仪器观测值之间的细微差异。

这个误差大概是8角分,不到圆周1%的1/20。他运用了数学技巧,假设了多种行星轨道形状,如圆形、本轮、等分以及偏心等,但他依然无法消除这个细小的误差。因此,开普勒推翻了圆周运动的假设,他认为这个假设是人类臆想的,不是自然规律。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年出版的《新天文学》中,开普勒说道:“这不可忽略的8角分将引领天文学领域的改革。”

在医学、生物学或动物学中,研究对象及其行为的多样性导致这些学科很难存在普适的理论。比如,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理论去同时解释肾脏的功能和猫的行为。然而,行星年复一年地沿着同一轨道运动。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提出假设,并小心求证。

开普勒关于宇宙运动的观点非常激进。椭圆轨道的观点(甚至是轨道的观点)、太阳引力作用的观点、自然规律支配运动的观点、自然轨道的观点,所有的观点都是崭新的。事实上,是开普勒而不是牛顿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后来,为解释开普勒轨道,牛顿统一了当时存在的一些科学观点。

在破除对旧观点的迷信方面,开普勒与年后的爱因斯坦可以说是一致的。当时“以太”被认为是宇宙中一切物体的参考系,但爱因斯坦推翻了这个古老的观点。(他的狭义相对论认为物理规律在任何坐标系中都是等价的,没有任何例外。)牛顿的远距离作用引力观点认为行星可以对远处的物体施加神秘的力,但爱因斯坦反对这一观点。(他的广义相对论认为物体扭曲了周围的时空从而产生了力。)

爱因斯坦认为开普勒和自己志趣相投。尽管开普勒的观点不被众人认可,但他没有向宗教压迫、贫穷、悲惨的人生低头,还打破了神秘主义思想。爱因斯坦写道:“只有在最大程度上解放自己,打破传统观点的束缚,才有可能做出和开普勒一样的工作。”

和开普勒不同,爱因斯坦的身后有一个支持他的强大科学界。正如本书前面所说,年的日食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对开普勒观点的证实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开普勒发表《火星战争》的几十年后,天文学家,占星家和航海家才慢慢意识到开普勒的理论远比地心理论更科学。

后来,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卫星,威廉·吉尔伯特进行了磁场实验,胡克提出了万有引力理论,直到牛顿统一了这些科学观点,开普勒的奇思狂想才逐渐被大众接受。我们应该铭记的不仅是他的天文发现,还有他思考问题的新方式:用实验结果检验真理,而不是用权威定义真理。

在开普勒去世后的几十年里,科学方法在17世纪的西欧兴起并迅速发展,实验工具的革新引起了人类历史上的最大变革。

在数十万年的时间里,人类的寿命几乎没有变化。—年,人类的寿命翻了一番。从1世纪到18世纪,全球人口每年增长不到0.1%,而到了20世纪中期,这个数字增长了20倍。在过去的年里,世界人均平均经济产出几乎不变,在美元至美元间浮动。而年至今,这个数字增加了%。

西欧的一个小国家——主要是英国,驾驶着奇思狂想的战车统治了全世界。这就是英语取代中文、阿拉伯语或北印度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的原因。

培育奇思狂想的三个前提

现在,让我们回到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发生在西欧?

我们首先需要把两个经常混为一谈的问题分开:为什么有的经济体在增长,有的经济体在倒退。李约瑟难题是起源,其他的问题是由李约瑟难题演变而来的:为什么部分国家远比其他国家更容易接受新科学观点和新工业技术?

例如,海地的经济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倒退状态,而同一时期多米尼加的人均GDP却增长了5倍。这两个国家处于同一个岛上。历史无法重演,但人们可以对此做出解释。在种族、文化、气候或者地理位置方面,海地和多米尼加并无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是两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差异。

李约瑟难题并不是关于海地和多米尼加在近代发生的改变的。它想说明所有奇思狂想的起源。为什么17世纪的奇思狂想在西欧出现并迅速发酵,而当时的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帝国在财富、贸易、教育、早期科学和技术领域已经在世界上领先了近年。

在9—15世纪的鼎盛时期,伊斯兰世界在数学、天文学、光学、医学以及图书馆、医院、早期教育、天文观测等众多领域领先于中国和西欧,这也为后来西方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哥白尼使用的很多数学方法都起源于阿拉伯。11世纪,波斯医生、学者阿维森纳撰写了《医典》,这成为以后7个世纪里在欧洲使用得最广泛的医学教科书。

我们可以再一次排除文化、气候以及地理因素造成的影响。如果西欧的文化、气候或者地理因素比中国、伊斯兰世界以及印度更适合科学进步,那么为什么这些古老文明在经济和技术领域(造纸术、印刷术、磁盘、火炮、运河以及采矿等)领先世界长达数百年?它们的文化不可能发生突变,它们的山脉也不会瞬间被削平。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在一些行业中寻找,看看是什么催生了奇思狂想。这些行业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熟悉的模式:相态分离的两个市场以及市场间的动态平衡。我们可以将这种模式应用于国家。相较于文化、气候或地理,我们将会看到促成西方崛起和其他地区衰落的决定性因素。

不管是在企业内部还是行业内部,要想促使奇思狂想迅速发展,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相态分离:将奇思狂想团队和特许经营团队分开。

(2)动态平衡:组织间可以进行无缝交流。

(3)临界质量:一个大到可以发生质变的团队。

具体到企业,前两个条件即为布什—韦尔准则。第三个条件则与承诺有关。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雇用优秀的工人,或者资助早期的想法和项目,不管如何设计,奇思狂想团队终将衰败。为了成长壮大,奇思狂想团队需要连锁反应。

越成功的实验室越能吸引到人才。发明家和创意家更有动力进行创新,以使团队再上一层楼,接着他们会得到更多的资助。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则能保证下一步的成功,这就是连锁反应的良性循环。

达到临界质量需要多少个项目?假设任意一个奇思狂想的成功概率是1/10。至少需要20个这样的奇思狂想才能保证发生临界反应。(10个奇思狂想有65%的可能性取得至少1次成功;20个奇思狂想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则为92%。)

为了了解这三个条件如何适用于公司之间的行业,而不是公司内部,我们从电影谈起。我们将看到联邦政府如何分离相态。

电影

20世纪初,来自欧洲的年轻移民、废金属收藏家、皮草商和许多出售小饰品的犹太商贩(其中也有一些是天主教使)盯上了托马斯·爱迪生的新发明——电影。他们购买了爱迪生的设备,租了他拍摄的短片,在戏院和游乐场里展示它们。

年,一位作家将新出现的电影与电灯、电话甚至蒸汽机进行了比较:机械时代的任何发明都没有给人们带来如此广泛的惊奇和兴趣。这个“生动的画面”并不是一种减少劳动力或节省时间的平庸工具,也不是一种为富人创造舒适体验和奢华条件的工具。这是一种能够给普通人带来快乐的浪漫设备。

骗子们带着这股奇妙的浪潮驶向美国,沿途还放纵地播放着爱迪生的电影。他们建立了剧院,聘请作家、各地演员和导演制作自己的电影,以满足这些剧院的需求。

爱迪生试图通过他在新泽西州的专利公司来控制或压制他们,他雇用暴徒粉碎设备并烧毁拱廊。于是他们离开西部地区,来到靠近墨西哥的边境,这样,当爱迪生的专利警察出现时,他们就可以带着盗版设备迅速逃离。随后,他们创建了自己的小镇:好莱坞。

在接下来的30年里,这些拱廊成了摄影棚。派拉蒙、环球、米高梅、华纳兄弟、哥伦比亚,这些电影公司控制着一切,包括剧院、制作、与人才签订的长期合同等。

如果你是一个电影公司的老板,垄断就是光荣的;如果你是明星,垄断就是浮士德式的交易;如果你是一名政府雇用的反垄断律师,垄断就是一个成熟的目标。

20世纪20年代,司法部开始对电影制片厂提起诉讼。电影公司曾因大萧条而暂停,重新恢复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再次暂停。最后,随着年最高法院对派拉蒙的判决,派拉蒙和其他电影制片厂被解散。任何一个制作电影的公司都不能同时拥有剧院。

新解放的市场催生了一场关于所有权的竞争。电影制片厂被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两家饮料公司、一家旅馆、一家人才中介公司,以及与一家法国政府银行合作的意大利骗子收购。华纳兄弟与时代公司合并,并与美国在线联手,这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失败并购案,这次并购案的资金规模达亿美元。此时,音乐椅游戏达到了顶峰。

随着音乐节奏放缓,电影行业分成了两个市场。华纳、环球、哥伦比亚、福克斯、派拉蒙和迪士尼是一类,它们都在收购并管理特许经营项目或开发有前景的项目。

它们之间的竞争,在于谁能提供尽可能多的渠道向用户提供这些产品。它们的业务包括:在纽约开设晚间娱乐场所、在花旗银行进行杠杆融资、在韩国上映电影、开发Netix(奈飞)的点播、任天堂的视频、沃尔玛的玩具、日本的主题公园等等。

在它们的季度收益电话会议上,它们与富达基金或普信集团的分析师和投资者讨论大型预算项目,如《钢铁侠》电影的前景,或者患麻疹的人增多是否会影响主题公园收入。

分析师预测下一季度的盈利情况和全球市场趋势。专业人士不参与讨论,它们的分析师和投资者对最近收购的新剧本这种细枝末节的问题并不感兴趣。就像洋基队不参与讨论,它们的粉丝和体育记者也对特朗顿的双A球员不太感兴趣一样。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则专注于收购和管理特许经营项目。

第二类市场是由数百家小型独立制作公司组成的高度分散的网络,这些公司集中了剧本、人才和投资者,并通过努力将剧本变成成品电影。它们与其他公司的人争抢新材料、顶级创意人才、电影节的认可度还有资金。

富达基金和普信集团不会投资它们。资金来自富人和私人资金管理者,他们愿意将钱押到电影项目上——那些被专业人士抛弃的项目。例如,一个英国间谍利用远程导弹和一只毛茸茸的猫拯救了世界(《》),或者一个来自孟买贫民窟的男孩出现在智力竞赛节目中(《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或者喜欢剑和比萨的爬行动物(《忍者神龟》)。

这是一个创造、培育和交易奇思狂想的市场。

这一行业的存在及蓬勃发展得益于连接两个市场的合作关系网络(动态平衡)。如果没有特许经营的确定性,奇思狂想的高失败率就会使该行业破产。但特许经营会慢慢变得陈旧。没有新型的奇思狂想,大型专业公司将会消失。

大多数的合作都是一次性交易。一个小制片商把一部电影拍出来,然后向大的电影公司招标,争取市场销售权。其他的合作关系涉及面更广。例如,环球影业与想象娱乐公司合作了30年,制作了50部电影。由想象娱乐公司负责剧本并制作成电影,是通用的分布式。它们合作过的电影包括《阿波罗13号》和《美丽心灵》。

电影中的这两个市场,通过合作关系网连接,是行业内部互相分离又处于动态平衡的例子。数以百计的小型电影片商寻找、资助和开发小型电影项目,就是行业中奇思狂想萌芽的例子。

政府干预使寡头垄断解体,引发了电影行业中的相态分离。在生物医学领域,带来改变的是一项新技术。

药物

一些全球大型制药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主导了药物研发,就像好莱坞电影工作室在20世纪40年代主导了电影行业一样。在这两个行业中,产品开发都始于对行业外创造性工作的借鉴。书籍或杂志中的故事为电影提供了素材(弗莱明书里的英雄是电影《》中男主角詹姆斯·邦德的原型;漫画《飞侠哥顿》衍生出了《星球大战》这部电影)。

同样,大学或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为新药品的开发提供了切入点。康拉德·布洛赫、迈克尔·布朗、约瑟夫·戈德斯坦等人的胆固醇研究激发了对他汀类药物研究的灵感。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药物研发行业都是这样运行的:学术界使人们产生对某项研究的广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